上纽大教师积极开展研究 为应对疫情献计献策

Banner composite
2020年5月 5日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一直在采取各项特殊举措控制疫情扩散。然而,这些措施也让全球数十亿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从自己养成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到培训教师构建创新的在线合作方式;从攻克病毒本身,到应对随着疫情发展日益风行的种族歧视情绪——上海纽约大学教师们运用自己的前沿技能和国际化视野,为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面临的各项紧迫议题提供解决思路与方案。阅读以下内容或访问相关研究博客了解详情。

 

百万分之一:迈出疫苗研发第一步

上纽大化学助理教授孙翔正在为造成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寻找潜在疫苗来源,希望用这一方式直接阻断病毒传播。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会与人类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从而造成新冠肺炎感染。孙翔教授与博士后研究员童正青尝试以反应速率领域的最新理论为基础,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识别出一种能与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快速、紧密结合的分子。该分子与棘突蛋白结合后将有效阻止病毒攻击人类细胞。

孙翔表示,由于候选分子数量庞大,初步识别疫苗颗粒是疫苗研发中最困难的阶段。从无机小分子到小分子肽,即构成蛋白质的短氨基酸序列,都可能成为潜在的疫苗颗粒。

 

simulation gif

孙翔和童正青模拟了新冠病毒中棘突蛋白(图左,紫色)及人类细胞ACE2受体(图右,绿色)与水溶液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图片由童正青提供

“寻找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候选药物分子进行系统、高效地筛选,而这一步只能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孙翔说,“因为小型候选分子的数据库庞大,其中还包括可合成的新分子,所以即便拥有十分先进的技术,原则上我们还是要不断对新候选分子运行模拟程序。”

但孙翔相信,治疗药物一定存在,他的团队也一定可以为疫苗研发者提供有效接种物的关键成分。

“我们无法保证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时间表,但我们的研究会为疫苗的研发提供指导,解答其中的一些疑问,尤其是关于药物分子与病毒结合速率的问题。”孙翔说道。

 

创新思维:利用应用软件与可穿戴设备减少病毒传播

保持社交距离这一举措在许多暴发疫情的国家都取得了显著效果。这表明,简单改变我们的日常习惯便可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但我们也心知肚明,这些微小调整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互动媒体艺术助理教授、创意力与创新项目副主任、互动媒体艺术及互动媒体与商学项目副主任葛瑞田希望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使行为习惯的调整变得更加容易。他的研究专注于开发可有效分析、传递人类情感和交流的数字网络。目前,他正在与深圳的微软高级硬件研究小组合作,开发一款防止佩戴者触摸脸部的智能手环,以及宣传正确洗手的Apple Watch和Android Wear应用软件。与此同时,他还在与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园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一款应用程序,当用户与他人的距离小于六英尺(约为1.8米)时发出警告。

 

19

葛瑞田与微软合作研制的智能手表应用界面原型图,鼓励用户以正确方式洗手

当佩戴者开始洗手时,智能手环会自动感应并发出20秒的叮当声,督促用户直到音乐结束后再停止,以彻底洗净手上可能残留的新冠病毒。此外,当监测到佩戴者即将触摸面部时,手环也会发出警告提示音,防止病毒通过口、鼻、眼或任何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两种功能都通过基本的机器学习算法学习佩戴者的运动和行为模式,所以比普通的运动感应设备效果更佳。

智能手环目前已投入生产。葛瑞田相信,尽管保持社交距离和国际旅行管制措施对控制疫情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一旦新冠病毒疫情卷土重来,其团队开发的设备和应用将帮助消费者及时做好准备。

 

“种族主义情绪是会传染的病毒”:记录排外现象,全民统一战线

许多上纽大师生员工兼具多重身份,他们既是中国人,又是上纽大独特的国际化大家庭的一员。近来,他们时常陷入一些令人不悦的对话,对话中有人会将中国人(或武汉人)的身份与传播病毒混为一谈。看到许多知名西方媒体机构将有关新冠病毒的讨论种族化,“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课程助教王菁感到尤为震惊。

“最初报道新冠病毒时,许多记者在用词上都不够谨慎。例如,《纽约时报》直接称之为‘武汉病毒’,其他媒体也纷纷效仿,”王菁回忆道,“后来,这些报道在社交媒体和其他新闻媒介中迅速传播发酵。关于蝙蝠汤的(虚假)报道也是如此。”

于是,王菁和其好友、德国蒂宾根大学考古学博士生李黎决定建立记录、分析疫情期间有关种族主义言论的网络档案,并取名为“排华追踪器”。结果发现,排华表情包、兜售阴谋论的媒体社论,以及对东亚族群的歧视性言论和行为层出不穷。这充分表明,疫情之下,种族主义言论在世界各国普遍盛行。

 

word analysis

王菁和李黎分析了“排华追踪器”中记录内容的用词频率

王菁表示,她们的项目灵感来源于李文亮医生,他曾在疫情大规模暴发前发出警示信息。他的不幸逝世令她们意识到信息追踪的重要性。此外,她自己也正在进行有关中国穆斯林群体的研究。通过这些事件和研究,她发现记录学者们所谓的“创伤性记忆”十分重要。

“创伤性记忆对人类生活冲击巨大,”王菁解释道,“它们就像受伤后留下的永远无法褪去的伤疤,提醒我们铭记过去,警醒未来。”

“通过记录和分析这些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些疾病(自然疾病或文化病态)如何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以及下次如何更好地规避其负面影响。”

王菁新设计了一门跨学科课程“流行病学与种族问题”,该课程将考察公共卫生系统与种族、文化相关言论之间的交集。王菁还将与上纽大学生多元化项目组共同发起一项关于种族、排外情绪和公共卫生的新项目,其中会着重关注“排华追踪器”中体现出的问题。

 

19

反排华人士的Instagram账户@ChineseAgainstRacistVirus的徽标。该徽标在“排华追踪器”中经常出现

王菁表示,她希望“排华追踪器”最终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到:不论是针对海外的东亚群体,还是针对国内某些社会群体,种族主义文化“疾病”都存在潜在威胁,并对社会发展起到适得其反的阻碍作用。

“我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病毒不会戴着‘有色眼镜’,但人类会,”王菁说道,“关注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团结一心,在教育和公共宣传领域共同努力,更上一层楼。”

 

从导师到合作学习者:激发音乐教育中的创意火花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疫情导致各大学校关闭,对全球近90%的学生、逾15万名青少年造成了影响。数十亿学生的学业进度受到冲击,不计其数的老师和学生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上海纽约大学创意力与创新项目特任教师、纽约大学史坦哈德学院音乐教育与音乐技术副教授Alex Ruthmann专注研究音乐教育与音乐技术的交汇点,志在填补该领域的空白。Ruthmann教授正在与来自上纽大以及纽约大学布拉格校园、新加坡教育部施坦威钢琴的音乐教育者们密切合作,根据线上教学特性调整目前的音乐教育策略,满足课程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与纽约大学布拉格校园以及上纽大的合作中,Ruthmann建议教师们用师生间的短视频交流替代原本音乐课中的表演环节。他表示,这样一来,音乐教师必须掌握视频剪辑技能。几位教师甚至已经利用这些技术将学生提交的个人视频制作成线上集体演出

 

19

Ruthmann(最上排中间)为新加坡的音乐老师们举办了一场在线研讨会,帮助教育工作者们探索如何借助虚拟工具使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过程可视、可听。图片由STAR Singapore提供

Ruthmann教授正在担任为期一年的新加坡教育部驻地杰出教育工作者。他的工作内容之一是主持Zoom在线研讨会,指导新加坡音乐教育者根据个人需求使用数字工具。他在研讨会上强调,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如何使学生的创作过程可视、可分享,同时融入各式各样的学习技术。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非传统方式创作音乐,如采用Ruthmann协助纽约大学音乐体验设计(MusED)实验室开发的创意音乐制作应用和程序。

 

19

适合儿童使用的音乐创作应用Groove Pizza是Ruthmann在MusED实验室协助开发的三个创新应用程序之一。点击PlayWithYourMusic.org,了解Groove Pizza及其他两款音乐制作应用

Ruthmann表示,许多音乐教育者为了适应线上教育模式,已经将课程方向转为原创音乐制作,并找到了保持音乐创作与社会接轨的创新方法。最终,这一探索过程将要求音乐教育者们重新思考音乐协作的本质。

“如今我们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样的环境驱动下,我们得从站在台前指导学生的导师或指挥者转变为与师生并肩探索、相互支持的个体。”Ruthmann说道。

Ruthmann教授和互动媒体与商学助理教授袁雁悦启动了创意学习系列网络研讨会,并开展探究考察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应对方法。他们还将研究高校教师在2020年春季学期的线上教学经历对2020年秋季学期的线下教学产生的指导意义。

点击阅读更多上纽大教师开展的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