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新著

  • Zhou Enlai: A Life

    陈兼教授的这本新著,是首部以多种语言、多边档案及资料研究为基础,以英文写就的周恩来传记,内容全面详实。书中描绘的周恩来,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家、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国务活动家和有着诸多建树的外交巨匠,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书中揭示了周恩来的理想和抱负、政治敏锐性、非凡的管理与行政能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陈兼教授笔下的周恩来故事,不仅折射出了中国通往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何以会成为今日之国度。

    关于作者

    陈兼现任上海纽约大学全球杰出历史学讲席教授、纽约大学全球特聘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前,他曾任康奈尔大学美中关系史Michael J. Zak讲席教授、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历史与国际关系Philippe Roman讲席教授、以及香港大学访问研究教授(2009-2013)。陈教授在南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复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出版时间:
    作者:
    全球杰出历史学讲席教授陈兼
    出版社:
    哈佛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674659582
  • Machine Decision Is Not Final: China and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本书由上纽大人工智能与文化研究中心的两位联席主任Anna Greenspan与Bogna Konior,以及上纽大前访问教授Benjamin Bratton合作编写。书中回顾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并跳出当今学界的主流观点,重新审视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扮演的角色。在推测性思想实验和前沿用例之上,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中国哲学、人工智能伦理与政策制定、中国控制论发展早期的计算模型发展,以及中华未来主义美学等多个主题。该书从全新视角出发,向读者展现了人工智能在中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关于作者

    Anna Greenspan现任上海纽约大学当代全球媒体副教授,纽约大学全球特聘副教授。Greenspan教授在英国华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华威大学就读博士期间,Greenspan教授曾是“控制论文化研究组”的创始人。她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城市与新媒体。她是“上海研究协会”(Shanghai Studies Society)和Hacked Matter研究中心的联合创始人。

    Bogna Konior现任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学助理教授。她致力于探究人类如何将非人类概念化,并探索这一过程如何对人们在社会和存在意义层面对技术和艺术目的的想象产生影响。在数字文化对人类影响之外,她的研究兴趣还包括技术政治在突破后冷战时期意识下全球技术发展主流模式的形成过程。

    出版时间:
    作者:
    加利福尼亚大学视觉艺术副教授Benjamin Bratton、上纽大当代全球媒体助理教授Anna Greenspan和交互媒体艺术助理教授Bogna Konior
    出版社: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ISBN:
    9781913029999
  • China and the Wireless Undertow: Media as Wave Philosophy

    Anna Greenspan教授在新作中将当代媒体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相结合,重新构想了中国与无线技术间的关系,并对谭嗣同、牟宗三和熊十力三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探究。该书以地缘政治的格局变化为背景,用全新的视角探讨了围绕技术演进的核心问题,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媒介理论中已有论调的洞见,并从历史学角度深入研究与中国网络文化相关的问题。

    关于作者

    Anna Greenspan现任上海纽约大学当代全球媒体副教授,纽约大学全球特聘副教授。Greenspan教授在英国华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华威大学就读博士期间,Greenspan教授曾是“控制论文化研究组”的创始人。她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城市与新媒体。她是“上海研究协会”(Shanghai Studies Society)和Hacked Matter研究中心的联合创始人。

    出版时间:
    作者:
    当代全球媒体副教授Anna Greenspan
    出版社:
    爱丁堡大学出版社
    ISBN:
    ISBN-10: 1399519735; ISBN-13: 978-1399519731
  • Miscellany of the South Seas: A Chinese Scholar's Chronicle of Shipwreck and Travel through 1830s Vietnam

    本书为中国清代学者蔡廷兰于19世纪30年代所作游记《海南杂著》的首部英译本。书中,蔡先生记录了他在越南阮朝初期所见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化宗教活动和政府事务中的所见所闻。该英译本使得英语读者有机会了解这段历险。为帮助读者理解,译者还全面介绍了蔡先生旅行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并附上大量注释和术语表。

    关于作者

    赵璐现任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中国学副教授、纽约大学全球特聘副教授。赵教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修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历史。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前,他曾于 2017-2018 年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院研究学者,2013 -2017 年任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国际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

    出版时间:
    作者:
    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赵璐、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与亚洲研究副教授Kathlene Baldanza
    出版社: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295751672
  • Reopening the Opening of Japan: Transnational Approaches to Modern Japan and the Wider World

    本卷书跳出现有方法和理论,新建组织框架,以解决目前在研究19世纪日本向西方世界开放时遇到的解释性问题,重新思考日本及其与全球的联系。在Warren Stanislaus写作的章节,他围绕英国记者Charles Wirgman仿照英国流行幽默出版物创作的杂志“The Japan Punch”(《日本膨奇》),以及大不列颠的再次开放,带读者领略了文明之下的讽刺艺术。Charles Wirgaman在日本根据条约规定开放的港口创办了一本讽刺漫画杂志,在杂志中,编者背离现存的“文明”理念,以一种颠倒世界的“虚构历史”重新解读日本的“开放”,并讽刺西方所谓“进步”的意识形态。

     

    出版时间:
    作者:
    Lewis Bremner (Editor), Manimporok Dotulong (Editor), and Sho Konishi (Editor)
    出版社:
    博睿学术出版社 (Brill)
    ISBN:
    9789004685208
  • 学以成己
    《学以成己——论大学、教育和人生》

     

     

    华东师范大学的创校校长、著名教育学家孟宪承先生在他1934年出版的一本书里说:“大学是最高的学府,这不仅仅因为在教育的制度上,它达到了最高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因为在人类运用他的智慧于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这探求所获来谋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它代表了人们最高的努力了。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的理想。”

    本书是童世骏校长的最新著作,记录了他在二十一世纪,以哲学家和高校领导的双重身份,对华东师大老校长这段话的理论思考和实践体验。童校长认为,“成人”才是教育根本目的。在书中,他从教育的角度思考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治理结构,分析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挑战,总结中国学术的精神传统和经验教训。  “这本书刚开始写的时候,我希望我能用我的哲学专长来帮助我对大学和教育有更好的理解;这本书写完的时候,我觉得我在华东师大的教学经历和办学经历,也是我在哲学专业领域的一个特殊而宝贵的学习过程。” 

    关于作者

    童世骏,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实践哲学和社会理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包括《当代中国的精神挑战》、《中西方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现代化的辩证法:哈贝马斯与中国的现代化讨论》(英文)等著作,以及《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译作。

    出版时间:
    作者:
    童世骏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76002133
  • 教育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_俞立中
    《教育,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俞立中文集》

    自2003年至2020年,俞立中这位在教育界摸爬滚打30年的“老”教育家曾先后担任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他直接参与并体验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深切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一定要装着一个大大的世界,教育要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本书是俞立中在担任三所高校校长期间代表学校所作的工作报告或致辞、在论坛或大会上的发言、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以及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的交流或感言等等,共计135篇。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俞立中的教育理念和治校思考,以及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勇于创新的实践,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曾先后任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先后获得美国蒙特克莱州立大学、法国人文高师、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名誉博士,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出版时间: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编]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76008593
  • 大学管理之道_俞立中
    《大学管理之道在于沟通:俞立中媒体访谈录》

    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认为,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校长的工作,那就是“思考”和“沟通”——在众人的智慧源泉中选择适合学校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需要“思考”;认真听取各种声音,在互动中完善服务和管理,让理念成为共识、计划成为行动、蓝图成为现实,需要“沟通”,这皆为校长的职责。 “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面向时代、大学管理之道在于沟通。”这是这位在教育界摸爬滚打30年、曾任三所高校校长的“老”教育家发自肺腑的感悟。

    本书是俞立中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担任校长期间接受媒体采访的访谈汇辑。本书通过媒体访谈的独特视角,反映了俞立中的教育理念和治校思考,以及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勇于创新的实践,提醒教育管理者理解沟通的重要性,尤其在全媒体时代需要积极拓展沟通的渠道。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曾先后任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先后获得美国蒙特克莱州立大学、法国人文高师、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名誉博士,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出版时间: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编]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76008609
  • 清代战争文化
    《清代战争文化》

    1636年1800年,清朝皇帝强化军事,开疆拓土,开展广泛的文化运动,将军事胜利以及与之相连的“武”引入文化生活的主流。军事主题在文献、艺术、建筑等方面一再出现,这种令人惊讶的利用文字和图像的现代做法,使得在当时大众的想象中,武功与皇权密不可分;清朝皇帝成功地将文化影响力当作了一种政治工具。清朝极强调“武”,将它理解为“文”的补充而不是附庸。发生在盛清皇帝统治时期的文化军事化,为现代军事化的民族国家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拥有军事实力及与之相伴生的尚武精神是盛清的规定性特征,因中国19世纪的军事孱弱就认为此前乃同样不堪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在国际舞台上,近代中国的孱弱只是一种反常现象,非正常状态。本书对于理解清朝的本质以及军事化的现代国家的根源提供了新的认知。

    关于作者

    衞周安女士(Joanna Waley-Cohen),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纽约大学历史学Julius Silver教授,自1992年起在纽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相关课程。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近代早期中国历史、中国与西方、中国的帝国文化等。除本书外,她还著有《清朝中期的流放:发配新疆(1758—1820)》(Exile in Mid-Qing China: Banishment to Xinjiang, 1758-1820)、《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上的全球化趋势》(The Sextants of Beijing: Global Currents in Chinese History)等。

     
    出版时间:
    作者:
    衞周安[著]、董建中 等[译]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28427-9
  • Book cover
    《太平之治 》
    通过考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幻想之一——太平之治,赵璐教授在书中描绘了汉朝时期文人的转变。由于担心丧失君权神授的合理性,朝廷鼓励诵读儒家五经,以遵循上天的旨意,建立太平盛世。在这本著作中,赵璐教授没有把中国古代文人视作今文古文学派勾心斗角中的傀儡,而是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重新构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们如何在吸取、修改和批判同时代和前人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从西汉中期开始,官僚逐渐向经学家转变,依靠自己的社交关系前往各地学习经典。到了公元2世纪,经学在这一游学文化中不断瓦解,文人开始探索经典之外的思想。因此,汉代的经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创新活力,并最终推动了文学写作与道教的诞生。
     
    “赵璐的研究呈现了思想史的发展框架。这本著作构思精巧,巧妙地将对特定的文本与概念分析,和社会政治领域的宏观趋势结合起来。这部作品褪去了中国思想史的神秘外衣,使其能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所理解。”
    ——密歇根大学Miranda Brown
     

    关于作者

    赵璐是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也是纽约大学全球特聘助理教授。他与美国学者柯鹤立(Constance A. Cook )合著了《筮法:新出土的另一种易经》(Stalk Images: A Newly Discovered Alternative to the Book of Changes)。
    出版时间:
    作者:
    赵璐
    出版社: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ISBN:
    9781438474915
  • 当中国和世界相遇:中英双语商务金融案例

    《当中国和世界相遇:中英双语商务金融案例》(When China Meets the World: Bilingual Business-Finance Cases) 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9年一月最新出版的一本商务金融入门书。

     

    本书在介绍中国商务金融经典案例的同时,又用中英双语介绍了商务与金融的基本概念和必备知识。本书用途广泛,可用于高中课外读物、大学商务入门课程、中外企业旨在加强商务英语或商务汉语的训练班等。

     

    作者陈之宏教授现任上海纽约大学研究员,同时也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和资深研究员。本书的原型就是作者在康奈尔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所开设的关于中国商务历史和文化的中英双语课程。语言教学虽然仍是课程的重要部分,但“专业”的成份已经占据了中心地位。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对多媒体视频资料的不断收集、反复挑选和编辑的基础上,与在大学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经过反复推敲和修订后形成的。

     

    本书所集中讲述和讨论的,正是过去四十年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相遇”的一些重要“历史时刻”以及商业和金融领域的一些重要历史个案。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其间经历的风风雨雨,远远超出了这一本小书所能涵盖的范围。但本书中所汇集的各个案例,却或多或少地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出了这一段“中国与世界相遇”历史的一些重要方面。本书的中英双语的表述形式,能使各国读者在中国语言、历史、商业与文化等方面的理解中进一步受益。

     

    淘宝网在中国市场与美国电商巨头eBay的较量,是阿里巴巴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很经典的商业案例。感谢陈之宏教授对这个案例的叙述和分析,并在书的开篇以中英双语呈现给世界各国的读者,谨此大力推荐!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这是一本极好的案例汇编,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公司与世界打交道以及外国人在中国做生意的经验。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中国商务在本土和海外发展状况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高水平的指南,而且以中英双语形式出版可以帮助中外读者在加强语言技能的同时,获得中国商务的必备知识。

    ——文安立(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美国与亚洲关系讲席教授)

     

    我200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上了陈之宏教授的中国商务语言与文化课程,至今印象深刻。她是一位对教学研究无比投入又赋有创意精神的教授,所传授的知识对我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十年磨一剑,这本书是她的匠心之作,强力推荐!

    ——郭孟雄(香格里拉酒店副总裁)

     

     

    出版时间:
    作者:
    陈之宏
    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190837693
  • 博弈论的语言

    本书收集了亚当·布兰登勃格及其合作者在25年内撰写的八篇论文。这些论文是重建博弈论项目的一部分,目的是使参与者如何对博弈进行推理成为博弈论的一个核心特征。该项目现在称为认知博弈论,它扩展了博弈模型的经典定义,不仅包括博弈矩阵或博弈树,还包括参与者如何相互推理的描述(包括他们对其他参与者的推理的推理)。通过这个更丰富的数学框架,可以用来确定参与者如何推理博弈进程的含义。认知博弈论将传统的基于均衡的理论视作一种特例,但也考虑了广泛的非均衡行为。

    出版时间:
    作者:
    [美]亚当·布兰登勃格 编著 薛韫琦 译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
    9787543229792
  • book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Global Sixties: Between Protest and Nation-Building

    50年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这部著作重新评估了这一动荡时期的全球性因素、主题、形式以及遗留问题。现有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美国和西欧,但该著作着眼于亚洲、非洲、中东以及东欧。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世界各国学者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从经济、去殖民化、高等教育,到抗议形式、跨国关系和记忆政治,探索上世纪60年代的国际社会。

    出版时间:
    作者:
    Eds. Chen, Jian; Klimke, Martin; Kirasirova, Masha; Nolon, Mary; Young, Marilyn; Waley-Cohen, Joanna.
    出版社:
    Routledge
    ISBN:
    9781315150918
  • book
    The Human Body in the Age of Catastrophe: Brittleness, Integration, Science, and the Great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士兵遭受了各种形式的残酷伤害。人类躯体如何承受这些不同的创伤,又将其消化?面对同样的伤病,为何有的士兵会不幸死亡,有的士兵却能康复?

    The Human Body in the Age of Catastrophe: Brittleness, Integration, Science, and the Great War(灾难时代的人体:脆弱、融合、科学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书中,Stefanos Geroulanos与Todd Meyers两位作者讲述了医学家如何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脆弱整体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为应对一战中人们的惨痛经历,医学界通过搭建起一个概念性框架,来理解身体伤害、脑损伤,及其所引发的患者的不同伤痛反应。两位作者追溯了这些经历如何成为研究融合、个体性、脆弱和崩溃的关键,并超越医学领域,在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精神分析学、控制论等广泛的领域进行探讨。

    本书融合了医学史和思想史,是对一战所开启的世界的概念基础的一次独特探索。

     

    出版时间:
    作者:
    Stefanos Geroulanos, Todd Meyers
    出版社: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226556598
  • Problemas da Educacao

    Problemas da Educacao这本著作的目的,在于为巴西国家教育体系设计出更好的经济政策。其政策提议,是基于对近期教育和社会成果领域科学证据的综合分析。本书将破除许多关于巴西教育体系的迷思,其中就包括巴西过去的教育体系更加合理。书中所提的政策建议,源于对教育体系发展路径的系统的愿景与展望,并包括对加强巴西社会短期、中期和长期成果的提议。

     
     
    出版时间:
    作者:
    Rodrigo Zeidan
    出版社:
    Z Edições
    ISBN:
    154043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