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阶段,军事化管理下高强度的应试教育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步入大学和社会后,人们又会如何消化这些中学时代的影响?这是上海纽约大学世界史(社会科学)专业(社会学方向)的大四学生张雅淇关心的话题,她的观察、思索和研究最终呈现在了毕业论文里。今年秋季,张雅淇将前往哈佛大学人类发展与教育硕士项目深造。教育,是她决心追求的事业。
张雅淇对教育的触觉始于自己的求学经历。她高中就读于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高三时则前往衡水第一中学就读。“在那里,大家吃饭、走路总是很匆忙,因为要省下时间用来学习。如果你不能适应这样的节奏,就会被淘汰。”她回忆道,“我很感谢父母和身边的朋友,让我能够从只有分数的评价体系中抽离出来,重新认可自己除了成绩之外的价值。如果当时的自己没有这样的意识,在那个成绩至上的环境里会很痛苦。”
在衡水中学的这一年,让她开始对“教育”变得敏感。而进入上海纽约大学,又是另一段有冲击感的教育体验。
入学之初,她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很明显,我和来自发达地区同学的差距不是一两天能弥补的。”幸运的是,她很快就从“探究性写作”(WAI)与 “人文视野”(PoH)这两门必修学术写作课上找到了学习节奏。“教学副教授Adam Yaghi和前讲师Joshua Borja写作教学经验丰富,他们会给我很详细的反馈。在他们的指导下一步步修改,我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我这样没有英文学术写作经验的人。”
张雅淇(左)和她的导师——学术资源中心(ARC)前写作指导教师许沐蓉。张雅淇在ARC工作了三个学期,辅导过许多同学的写作和课堂展示
英文学术写作水平提高了,张雅淇因此获得在学术资源中心(ARC)担任写作与口语学习助教(WSLA)的机会,为学弟学妹解决课业困扰。张雅淇说,“我们的目的从来不是改出完美的文章,而是通过帮助同学捋清写作思路和行文逻辑,培养大家成为好的写作者。我从导师那里学到了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同学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段经历也让张雅淇意识到,帮助他人成长,是一件让她有强烈幸福感的事。
校园外的教育实践又给了她新的感受。
大一暑假,她参加了由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的非营利组织——PEER毅恒挚友开展的挚行伴夏暑期服务-学习项目。在湖南省桑植一中的项目营点,张雅淇作为统筹营长与其他12名志愿者一起,为当地学生设计了为期16天的体验式学习项目,涵盖各类社会议题,带领学生探索如何服务当地社区。
张雅淇和志愿者们在PEER暑期服务-学习项目工作
从学生那里,张雅淇再次理解了教育选择在真实世界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都很享受学习,渴望知识,但又不得不在读普通高中参加高考和选择免费的定向师范大专间做出取舍。”她说,“我们无法干预他们的选择,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努力没有意义。我们做的是让他们看见人生的不同可能性,而这种‘看见’,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也许就会影响他们的选择。”
张雅淇与毅恒挚友的合作持续至今,这段经历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桑植一中营点聚集了许多热爱公益的优秀青年,大家如今都在不同的教育领域中不断探索,我相信我们可以一起为中国的教育做点什么。”
张雅淇(前排左一)作为导师与上纽大同学们参与2022年PEER挚行伴夏项目
在一线实践中看到的问题、积累的感受,推着张雅淇的思考走向更深处。
回到校园,得益于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自由的选课模式,她开始探索不同校园里与教育有关的课程。大三时,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园选修的一门由Nancy Gleason教授主讲的“教育的未来”(Future of Education),让她对于教育学有了更多元的认知。
“这门课不仅让我第一次系统性地学习了全球教育理论、哲学和实践,还让我知道,教育不只局限于去学校或支教项目当老师,教育领域还有更多的职业方向和可能性。”张雅淇说,“在课上,我了解到,阿联酋当地的教育科技公司如何运用先进技术在欠发达地区打造沉浸课堂,以及支持特殊教育。我还学到了商业组织可以如何运用企业教育打造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价值感和认同感。这些都是我未来可以探索的机会。”
张雅淇(右一)与朋友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园合影。她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学年
回到上纽大后,张雅淇将所学用以解答从高中起就萦绕在心的问题。
在由社会学教授吴晓刚指导的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DURF)和由全球中国学教学助理教授Amir Hampel指导的毕业论文中,她深入研究了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如何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后的整体表现,以及衡水中学的就读经历会如何塑造学生对于成功与社会公平的主观态度。
“一旦从高压、纪律严格的环境中离开,许多人会觉得很难做到自律,并由此陷入焦虑,”张雅淇说,“在衡水中学毕业生看来,没有经历过衡水中学教育体系的人,在大学里更加自如,更容易抓住机会。”而这些问题,很可能源于衡水中学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忽视。
“衡水中学毕业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消解高压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有些人会和负面影响激烈抗争,有些人则会放大通向高考成功的过程中,练就的坚韧、勤奋带来的积极影响。”张雅淇说,“这是十分有趣、值得研究的议题。”
新的想法正在酝酿。即将前往哈佛,张雅淇计划通过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在那里研究亚洲地区的中高等教育。“我清楚许多教育问题由来已久,要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值得更好的教育。”
谈到更远的未来,张雅淇还不确定深耕的方向,但不管是加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还是在国内创办自己的教育社会企业,教育,是她确定的、热爱的、真正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