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卓越教学”?教师节,听上纽获奖教授谈教学艺术

tea
2023年9月10日

卓越的教学始终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办学使命之一。2021年开始,学校在全校范围启动和展开了卓越教学奖的评选。奖项旨在肯定和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潜心投入、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效果上的突出表现。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超过两个学期的全职教师均可参与该奖项的评选。在提名阶段,全体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上课的感受和体验,提名喜欢的教师,且不受名额或学科限制;教师们也能参与提名,他们既可以自荐,也可以推荐自己欣赏的同事。

奖项的评审由四位教务长任命的资深教师和两名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负责,按照“引领学生成长,打造互动融合的多元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上的精进与突破”四大维度展开。经过初审、筛选、终审等各个评议环节,最终确定奖项候选人名单。教务长在收到评审委员会候选人推荐名单后,每年最终选定一到两位卓越教学奖获奖者。

过去两年,有三位优秀教师获得了卓越教学奖。他们分别是2022至2023学年获奖的经济学实践副教授翁韡韡、学术英语教学副教授Steve Iams,以及2021至2022学年获奖的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纽约大学全球特聘助理教授Lena Scheen (沈雷娜)。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想与你分享三位教授的获奖体会和教学心得,带你“直击”他们的上课现场,感受上纽教师的课堂风采。

 

翁韡韡: 教育的起点在于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要

weng weiwei

经济学实践副教授
获奖课程:“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在校任教五年,此前在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任教七年

 

翁教授非常擅长引导学生运用过往课堂所学,启发对新课题的思考与探索。她通过小组合作和各种互动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

——评审委员会

 

上纽的孩子们特别努力、勤奋,而且充满活力。记得加入上纽后的第一堂课下课,就有学生追着我问问题,此后每堂课结束后的“教室门外追问环节”也就成了我和学生的默契惯常。课外时间,不少学生会主动联系我,预约答疑时间,积极探讨各种问题。不过大部分时候,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紧张,甚至有些许恐惧。他们如此渴望被看见,但又惧怕被论断评判。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多少都经历过从在意他人的评价开始,继而不断用他人的评价来评判自己的阶段。我希望能和同事们一起,通过课堂内外的互动,为上纽的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尊重和接纳个体差异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在课堂上,我经常强调,答案不是重点,如何问对问题才是关键。所以,上课时我会努力解释为什么要问某些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重新定义和拆解问题揭示答案。课后,我会协同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和自我反思,希望通过课堂内外的充分参与,帮助每个学生提升自我了解,以启发进步。

对我来说,教育的起点在于尊重。

我从自己在香港求学经历中收获的一点,是(努力)记住学生们的名字。想象一下,一位教授,你只和他邮件来往一次,你说你有一两个问题求教,于是约了时间,他出现了,一看到你,就立马叫出了你的名字。老师热情地回应,耐心地指导,尽他所知把每一个细节都分享给你,还主动给出未来学业规划的建议——这样的亲身经历给我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希望我的每一个学生也能这样被看见。

不管是站在讲台上还是在课堂外,我都会不断提醒自己,虽然面对的是年轻“学生”,但他们更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一个个拥有独特经历、宝贵的“人”。于我个人而言,借“老师”的身份,能有机会与她们真诚交流已是非常珍贵的经历。因此,不管学生们问我什么问题,无论大小,无论是否与课程内容有关,我都会认真回应——甚至是一些比较个人的问题。

其实我和学生们都很清楚,很多时候我并不能帮助他们彻底解决问题,他们只是多了一个可以信赖和倾诉的对象。能够做到“亦师亦友”是我努力的方向。

 

Steve Iams: 教学的乐趣在于规划学习环境和课堂活动,观察这些“教学设计”给学生带来的体验和收获

Steve Iams leading class discussion in his EAP: The Greater Good class.

学术英语教学副教授
获奖课程:“语言与权力”(Language and Power)
在校任教五年。曾服务于开展国际社会与经济援助活动的志愿者机构,长期从事教师教育与培训等工作

 

Iams教授高度重视自主学习和体验式学习,这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他在课堂上创造了温馨而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表达观点,并在辩论中习得尊重,共同成长。

——评审委员会

 

我爱上教书并决定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是因为教学设计是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在学生时代,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创造条件让我们做自己学业的主人,这一点启发了我。在上纽,修读“学术英语”课程的学生以母语非英语者居多。即便如此,我希望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课堂,而非我作为教师进行“一言堂”。我想帮助他们提升对自己语言能力的信心,不要盲目怀疑自己。

上纽不仅重视教学质量,也注重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与体验,学生在这里能拥有不一样的学习感受,而让学生获得这些体验与感受就体现在教学和空间设计的细微之处。比如教室里桌椅的摆放,就藏着学问。同学们坐在教室里,都面向老师吗?能看到彼此吗?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师生互动和同窗交流的方式。我的课以语言为本,我会通过调整桌椅摆放这些小方法,来适应不同的教学安排,让学生能从团队合作、小组讨论、讲演活动等形式里,尽可能地收获更多。

初来上纽时,我发现在社会服务和学术探索的交叉领域,课程设置上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我结合过去的工作经历,设计了一些新的课程。

其中一门课程是名为“语言与权力”的公益服务课程。在设计这门课程时,我参考了社区参与式学习(CEL)办公室的许多宝贵建议。这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在上海当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 

 

Lena Scheen:教研相长,教学让我的研究和生活更有意义

Lena Scheen leading a tour of Shanghai with her Global Shanghai students.

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 纽约大学全球特聘助理教授
获奖课程:“上海故事”(Shanghai Stories)
在校任教十年。此前任教于荷兰莱顿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

 

Scheen教授在课堂中展现出了她丰富的学识和教学热情。她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文学作品变得更加引人入胜,不再晦涩难懂。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评审委员会

 

作为一名研究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产生的影响能覆盖相关学科领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往往能对个体生命产生“持续和深远”的影响力。大学生们还很年轻,你教给他们的东西,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为人处世,都会在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甚至人生中产生持续的影响。

每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你面对的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也在不断成长。同学们有时会提出我没想过的问题,师生之间教学相长,让我成为更好的老师。

有时候我可能还要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解决学生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小摩擦,上纽的学生非常聪慧,一点就透,即使他们最终依然无法认同对方的观点,通过我的“调解”,最终还是能够理解产出不同观点背后的意义。

我希望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研究时,能够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等历史文本资料,学会构建一定的理解,再走出课堂,与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联结。以中国文学课“上海故事”为例,我常带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进上海的大街小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刻体会文字里描绘的地方。

解读文学作品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学生各抒己见,不同观点相互碰撞,这一点很重要。其间,学生慢慢养成了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对产生不同观点的由来有更好的理解,也对不同的声音变得更加包容了。

我在2013年的时候加入上纽,那时是学校第一年招生。当年来到这里的所有师生员工都是敢于吃螃蟹的勇士。十年间,我们共同努力,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并随着一届届学生的加入,“代代”相传。在上纽十年了,我仍然深爱着这里,喜欢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