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全球大学:迎接新世界
从2013年迎来首届新生开始,上海纽约大学的师生、员工,还有关注学校发展的公众,就知道这所学校将是与众不同的——这是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融合全球资源与视野的一次大胆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尝试。

3年后的今天,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本科生即将毕业,他们是学校创新化、国际化本科教育的首批受益者。与此同时,上海纽约大学的7所研究机构正在各自的领域展开协作性前沿研究,成立短短三年,已有100多篇论文在国际公认的期刊上发表。

上海纽约大学目前有1200名本科生和140名教师。学校正迈向增至2000名本科生和250名教授的长期发展目标。下一个发展重点是开始硕士和博士项目。

上海纽约大学创新模式的成功,引发了全世界顶尖高等教育机构的思考。

 

 

新模式

上海纽约大学每一届的300名学生中,151名学生来自中国31个省市,另外149名来自全世界60多个国家。所有课程用英语授课,非中国籍的学生须学习中文。学生前两年在上海纽约大学学习,第三年起,可选择前往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中的其他两个门户校园或11个海外学习中心学习,大四回到上海纽约大学完成学业。学生入学后先不分专业,到大二再确定专业。

上海纽约大学超越传统进行院系划分。教师均在传统学科上取得了优异成果,而他们的研究旨趣又超越了学科界限。因此,上海纽约大学的一些学科保留了传统设置,例如数学,而互动媒体艺术这类新专业则打通并融合了多个传统学科。所有大一新生须学习《全球视角下的社会》这门课,从多文化角度探讨政治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及思想史。还要学习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的科学基础课。

此外,环球亚洲研究中心以及创造力与创新项目(PCI)这些新的研究机构,鼓励教师设计出“编舞与虚拟现实”、“食物与启蒙”、“神经科学与社会正义”等创新课程。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在过去几十年以来,一直是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推动者与领导者。加入上海纽约大学之前,他曾任密歇根大学法学院院长、康奈尔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创院院长。他一直都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跨国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全球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加之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当今学生所需的技能。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特殊时期,促使我们去创立新的方式,满足那些新的需求。”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在加入上纽大之前,于2006年至2012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一职。他非常同意雷蒙校长的看法。“世界正在飞速变化。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学生去了解这个新的世界。这对中国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过去30年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和世界建起了更紧密的联系,新生代们可以用全新的方式去体验、感知这个世界。但他们寻求的不应当只是信息,这些从课本里就可以获得。他们更应当亲身体验多元的文化。”

上海纽约大学发展战略副校长、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全球项目与高管培训项目副院长Eitan Zemel说,“上海纽约大学是教育创新的先驱。它壮志雄心、砥砺前行。它能让我们所有人在专业上大展拳脚。” 他认为,对于参与、见证上海纽约大学全新历程的的师生来说,这里提供了国际化的通识教育和最前沿的研究机遇,“希望我们的学生在世界各地都能自如穿行、游历,这是接受过优质教育的人所具有的重要技能。”

 

正当时

像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的学校,在50年前是不可能存在的。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与中国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数字革命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在教学改革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雷蒙校长表示, “自然而然的,教师和学生都被一所非静态的、灵活的学校所吸引,这所学校与时俱进,能够对技术、教育学和全球经济现实所发生的变化迅速做出回应。”

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变革体现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在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中,在鼓励“主动学习”的教育方法中。

俞立中校长说,“对中国学生来说,上海纽约大学的招生录取体系,有别于仅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体系的录取方式。”中国学生要进上海纽约大学,必须参加高考,一旦入学,就会面临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还要就课堂表现、创造力、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来全方位评估。而学生也随时随地在学习——和讲英语的同学进行交流,参加社团活动,做研究等等。

俞校长表示,“上海纽约大学的教学方法与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方式更加积极主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辩论,重视审辩式思维。这对于很多中国学生可以说是个挑战。”

上海纽约大学的老师也被给予充足的空间,联合探索并讲授哲学与科技、神经科学与经济学的课程。课程设计体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融汇与传播,是中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历史学教授衞周安负责规划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阿布扎比的课程,她满怀兴奋, “能在一张白纸上书写真是太棒了。不用开上55个会,就能做出全新的尝试!”

衞周安说,互动媒体艺术专业经常会和其他学科进行创新交流。“我们结合了媒体与商业两个领域,成立媒体与商学院,学生既强化了商业知识,又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跨学科与国际化

上海纽约大学将自身定位于为传统学科融合后所涌现出来的新领域做持续的贡献,计算神经科学就是其中一项。华东师范大学在认知科学领域有着深厚悠久的研究传统,实力出众;纽约大学长期处于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前沿。上海纽约大学的师资力量联合起来,探索新的方式建立模型、理解大脑。

这种跨国界、多学科的合作,将越来越成为常规。雷蒙校长说,我们当今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影响着整个世界,应对这些问题需要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上海纽约大学首席科学导师、纽约大学前教务长David McLaughlin教授也认同这一点,他表示, “今天,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必须具有跨学科和国际化的素质。”

大一学生要学的《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和《当城市遇到海》(Where the City Meets the Sea)的新课程,或是结合了物理、生物和化学的科学基础课,都是上海纽约大学在过去四年来打下跨学科基础的例子。衞周安表示,“每到大一春季开学伊始,同学们的新思维就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地萌发了。”

衞周安说,“创造力是衡量伟大的标准。如果我们帮助学生以创新方式将不同元素融会贯通,这就意味着培养出了当今世界所需的重要技能。”

 

创新先行者

令雷蒙校长感到欣慰的是,才华横溢的教师怀着信念选择到上海纽约大学来,参与这所新大学的“梦想建设”。

McLaughlin教授表示,我们利用和纽约大学的紧密联系,在上海纽约大学建立起了一支杰出而强大的教师队伍。Zemel教授则表示,“对教师来说,上海纽约大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他们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在美国的影响力。”

学校充分赞赏参与、见证这所新大学成长的学生们。衞周安回忆起2012年学校正式成立时的情景。当时,老师们聚在一起,迎接学生的到来。衞周安担心地问一名老师,“你觉得会有学生出现吗?”看到第一名学生的身影时,她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很骄傲地看到上海纽约大学的稳健成长。”

俞立中校长也赞叹首届学生的勇气。“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想从这个世界得到什么,这不关乎钱财。这一点也获得社会的认可。我们的学生有着清晰的方向,他们积极、勤奋又努力。”

俞校长表示,“上海纽约大学为教育界带来了新能量。美国学生可能对这样的能量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中国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鲜的尝试。”

俞校长说,“我有一个学生今年毕业。她在银行实习,银行对她相当满意,并愿意正式聘用她。当我问这位学生将来想要做什么时,她没有提到薪水和工作城市,只是告诉我,希望找一份自己感兴趣、能够感到快乐的工作。她说,‘这是我在上海纽约大学学到的东西。’我对这位同学的话印象颇深,这让我对我们的工作感到非常自豪。”

 

未来期许

上海纽约大学的学校领导期待学校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希望与纽约大学合作开设更多的研究生项目,扩大、加深与上海、与中国的联系和纽带。

雷蒙校长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出口,转向国内消费驱动的模式。中国会建立成一个福利国家,不断发展金融基础设施。纽约大学的优秀研究者,有能力协助中国政府做出这一改变。”

McLaughlin教授说,“从头开始创建一所研究型大学,这样的机会在人生中实属罕见。能够参与这一历程,我感到极其荣幸。”

 

 

通识教育讨论会
我们邀请学者、专家参加于3月10日至11日在上海纽约大学举行的通识教育讨论会,探讨在新的全球背景下,如何在实行通识教育时引入中国视角。请访问shanghai.nyu.edu/events报名参加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