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民、精英教育、移民流动:上纽大博士后研究员屠思齐的社会学探索

tusiqi

中国的中产家庭为何会把孩子送到国外读高中?纽约和上海之间有哪些异同?后疫情时代,青年从业者在城市更新中起到什么作用?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研究员屠思齐在研究中探讨了这些问题,并就公民身份、教育和移民之间的关系展开探索。在国外研学近十年后,她在2021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上海,将全球化视野和本土语境结合,扎根本土研究。

 

最初是如何对社会学研究产生兴趣的?

我一直就对社会问题很感兴趣,本科就选了社会学专业,后来慢慢走上了教研并重的学术发展之路。希望针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做些有价值的研究,同时为学生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见解,丰富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我期望能在全球化视野与本地认知相结合的环境中工作。

起初是受好奇心驱使。带着学者的初心,我渴望了解社会、明白社会变革的本质。我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全球公民身份、精英教育、跨国(非)流动和移民,以及全球化城市的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目前,我正在探究在教育、移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平等结构下全球和地方间的趋同与差异。我尝试借助研究阐明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如基于国籍、阶层和资源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平等。通过实证研究,我们这些社会学家可为解决不平等问题建言献策,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

 

上纽大的博士后研究经历如何?

我是上海人,加入上纽大让我可以回到家乡开展学术研究,产生新想法,这让我很开心。纽约大学的全球教育体系让我对上纽大这所学校更感兴趣了,我很想知道这个中美合办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如何在中国发展,它又会创造出怎样的校园生态。

任教“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PS)课程一年后,我希望回到研究轨道上,刚好这时我认识了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ASER)主任、社会学教授吴晓刚,就加入了他的团队。中心使命与我的研究兴趣十分吻合,使我有机会参加更多社会学讨论会。我的研究以混合方法为主,偏质性研究,这可以和吴教授团队擅长的偏量化研究互为补充。我也加入了位于中心的SSCI国际知名期刊 《中华社会学评论》(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编辑团队。这一经历对我来说非常宝贵,不断加深了我对学术生产过程的理解。

研究中心汇集了许多活跃在不同领域的优秀学者,其中有许多长驻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社会学家,让我有机会查漏补缺,与同行共勉。在吴教授的支持下,我拥有足够的空间开展自主研究,也能与他探讨新的合作机会,例如以连接和比较上海和纽约这两座城市为基础进行平行研究。身为社会学家,我很高兴能成为这个多元化社群的一份子,拓展研究的边界。

 

能否介绍一下您的研究和正在进行的项目?

我的研究课题主要与跨国移民、移民和城市研究有关。我通常采用偏质性的研究方法,如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因而需要参加许多活动,让活动参与者习惯我的存在,以接触到与研究议题相关的对象。譬如我的博士研究就采访了留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选择跨国教育的动机和期望,以及他们与留学顾问的互动交流。为了建立信任、观察真实反应,我参加了留学中介和咨询机构组织的许多活动,充分融入氛围当中。

我的研究聚焦不同背景下的各种社会话题,如教育选择和“全球公民”概念、儿童和青年的跨国流动。我与全球各地的学者合作,以捕捉个体生命体验的多样性。例如,我参与编写了Children and Youths’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n Ever-Changing Global Landscape for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 and Youth(编者注:《儿童和青少年在多变的全球环境中的跨国流动》)。我们主动联系了以“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不同种族、民族和阶层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学者,探究青年在跨国流动中的多向迁移及其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我还为Emerald Handbook of Childhood and Youth in Asian Societies(编者注:《亚洲社会中的儿童与青年——在地方和全球流动中的一代》)撰写了其中一章,聚焦青年人的声音,在“全球南方”的背景下讲述他们的故事。

目前,我正在书写Destination Diploma: How Chinese Upper-Middle Class Families ‘Outsource’ Secondary Educ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编者注:《目的地文凭:中国中高收入家庭“外包”给美国的中学教育》)。这本书以我的博士论文为基础,探讨小小年纪就被送到国外念书的“空降儿童”,“外包”式精英教育将他们卷入跨国代际阶层流动之中。书中记录了他们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的局势和疫情暴发的不确定因素中的身份认同、成长轨迹,以及内心的渴望。该书涉及三重分析框架:跨国精英教育、正在崛起的全球中产阶级,以及有关正在变化中的公民身份问题和跨国身份认同。

此外,我还参与了城市研究,目前正在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LOUD)的资助下,探索后疫情时代城市青年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城市更新。这项研究审视了青年在城市“微更新”中的作用,探索了共建社区的新模式,同时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塑造公共空间叙事上的权力动态,研究了不同地方背景下的城市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