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校友Xavier Ante来自菲律宾马尼拉,在上纽大主修世界史(全球中国学)。来到上纽大读本科,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
从小到大,Ante常听家里人在餐桌上聊起乡村发展的话题,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经之路。因此,他在上纽大期间,也开始研究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现在,Ante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研究贵州与上海之间的木材贸易。
来上纽大求学是怎样的体验?
来上纽大是我第一次出国。没想到上海是如此有魅力的国际大都市。上纽大更是中西文化的结合,在创校之初就体现出许多打破常规的创新理念,我们既能享受纽约大学的许多资源,又能体验中国本土的特色。不管是学部设置,还是多元环境,都与传统大学截然不同。上纽大要求中外学生同宿同学,我作为国际生,和一名中国学生成为了室友。
上纽大的一大亮点是,学生可以大胆尝试,体验不同学科的课程。当我第一次走进全球杰出历史学讲席教授陈兼的课堂时,就惊叹于课程的内容、质量,以及教授的博学。其他同学应该也有相似的体会吧!所以,在大一时,我就想深耕学术,做个和陈兼教授一样的人。
Ante和陈兼教授在2024年亚洲研究协会于西雅图举办的会议上重逢
毕业后,你赴芝加哥大学读博。能讲讲你的博士研究经历吗?
我在芝加哥大学攻读中国史博士,从跨国角度研究中国的木材产业。除了关注中国本土的木材供应商外,也关注这一产业和其他地区的联系,比如,你可能想不到西雅图、旧金山也和中国有木材贸易往来。
我主要研究贵州南部苗族人向上海及周边区域输送木材、建造房屋的情况。这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你需要清理河道以便运输,搭建“耕作者-贸易商-熟练工”于一体的生态系统。这一体系要想形成规模,过程往往需要耗费数十年。我同样关注该体系若失去对木材市场的隐性垄断,将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从近现代中国木材产业和林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20世纪,社会还可以通过寻找新的供应区域来维持其固有的消费习惯。当一个18世纪住在黄浦江东岸的家庭在邻近地区无法获得足够的木材建造房屋、工具、船只,就可以利用从贵州运送过来的资源。几百年后,当浦东开始建造高楼,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加,美国商人从大洋彼岸运来的木材就可以填补这一空缺。
问题是,过去已经习惯的条件在21世纪是否仍然成立。现在的人们需要新的解决方案,因为在异地找到可输送的资源变得越来越少。比如,在生产电动汽车时,需要钴作为电池材料,当资源不足时,人们就会选择深海采矿或寻找新的矿石种类来替代钴。
Ante(中)在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Lena Scheen(后排左二)的国际交流课程上
在上纽大的哪些经历影响了你对世界的看法?
在上纽大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经历,其实是在校园之外。上纽大“融于城市”的理念,让我有更多机会走到上海的街头,与店主讨价还价,和出租车司机交谈,应对规则和文化差异.....随着年岁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这种“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对上纽学弟学妹有何建议?
在大学期间,尽可能地走出学校,去了解这座城市,认识不同的人吧!不要害怕与人建立联系,只要勇敢地走出这一步,哪怕只是花上一小时和人聊天,都可以拥有很多收获。疫情之后,面对面聊天的机会更显宝贵,这是线上交流无法比拟的。
尽管学术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我已经下定决心要走学术这条路。不过也应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无需将学术当成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