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与商学艺术助理教授袁雁悦为大学生开设设计思维和体验设计工作坊(主题位“参与式设计”和“塑造老龄化的未来” )“影响力沟通”和“创业探索”等课程。而她目前对代际创造性学习的研究兴趣则源于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个人群。袁教授称,如今她毕生的追求是设计出为老少两代人提供合作的空间,打造更多联结老少两代的体验。她想从上海的城市语境出发开始尝试。
今年夏天,袁教授主持了一个名为“无龄星球”的绘本系列工作坊,在这里,跨年龄的参与者一起讨论年龄、家庭、朋友、自我和社会等话题,分组创作了独一无二的绘本故事,大家利用人工智能绘画软件Midjourey为绘本故事配上了插图。随后,在袁教授组织的“跨代共学:打造全龄友好的上海”的公开研讨会上,她分享了她的观察所得和经验心得。
这并非她首次尝试创建代际学习资源和体验。自2019年以来,她一直在试办工作坊,让祖孙搭档代共讲故事、制作拼贴画、搭建乐高积木,她甚至还设计了一款卡牌游戏,邀请老人和小朋友一起完成有趣的任务,在游戏的过程中相互了解。
左:2019年8月,一对祖孙在社区中心介绍他们在袁老师主持的代际拼贴工作坊上创作的拼贴作品
右:2019年8月,作为上纽大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DURF),袁教授与学生周谧、邬琳辉在社区中心举办的工作坊上,老年人用乐高搭建创意作品
左:2019年8月,在当地的一个社区中心,袁教授主持的代际拼贴工作坊中,祖孙两人结伴进行拼贴画制作前的热身活动
右:2020年7月,袁教授在浦东碧云美术馆主持“祖传玩心”工作坊
您是如何将“代际创造性学习”确立为主要研究重点的?
我在博物馆里为儿童和成人设计过工作坊,基于我个人在这类环境中的观察,萌生了“代际学习”的理念。现在,也有很多研究指出有些城市设计会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区隔开来。
例如,在中国的许多公园里,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年人在跳广场舞或跳操,而孩子们则要么在兴趣班里学习,要么在游乐场玩耍。我注意到,家长们或在百无聊赖地等待孩子上完课,或在一旁等他们玩耍完回家,有的无聊到打盹,有的玩手机消耗时光,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健康。我认为,公共场所应该服务于所有人,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而不仅仅只是为某一群体服务。
我意识到,我的工作坊不仅能促进孩子们的成长,也能让陪同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从中受益。从过往的教学、阅读和个人经历出发,我的兴趣开始转向打造一种全新的体验,以促进和支持全年龄段的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
也就是说,我原本的研究兴趣聚焦在非传统学习环境中培养儿童和青年群体的创造性学习体验,现在则慢慢延伸到打造“全年龄段”的终身学习和全方位学习。我想挑战下自我,首先探索如何设计将隔代人(即祖孙两辈)凝聚在一起的学习体验。
我申请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青年课题,这项研究基金长期以来资助各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参与者在“无龄星球”系列工作坊中收获了哪些体验?
在工作坊系列的前两次活动中,作为热身,老人和孩子们首先进行了自我介绍,又分享了各自的故事,初步了解了Midjourney的图像创作过程。在第三场工作坊中,他们参与了破冰游戏,一起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故事创作和绘本设计。
很多人总是说“我不会画画”,但其实他们有很多想法,希望通过一些视觉辅助工具与他人分享,而 2023 年恰恰是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一年,因此,我和我的学生研究助理团队也受此启发,一起设计了这一系列的三次工作坊活动。
您让他们在什么样的故事背景下共同创作?
我们的创作背景是:老人和小孩发生了矛盾。每个小组里有两位老人和两到三名儿童,他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创作一个故事:主人公是谁?他们为什么产生冲突?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然后随着场景变换,每个角色都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梦境。在梦里,他们来到了一个“无龄星球”,在这个星球上,单看外表根本无法分辨人的年龄。最后,两人都从梦中醒来,矛盾也迎刃而解。
您在工作坊中观察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对您今后的研究有什么启发?
在绘本创作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孩子们在选择图片风格来输入Midjourney提示词时非常兴奋。孩子们会说,“我要选迪士尼!”,然后爷爷奶奶就会说,“好吧,就按你说的来吧”。
两个年龄差距很大的群体,彼此在参加工作坊之前并不认识。现在两辈人随机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创意作品,由于作品强调创造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其中一个小组在创作故事时,有一个很小的环节是需要在 Midjourney 生成的四副图片中四选一来定稿,其中一个小组在选图这一过程中各执一词。
工作坊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整个过程中是个极大的挑战,四位研究助理作为“中间的一代”,在现场协调时倾注了许多精力,大大超出我们原先的预期。
我愿把这次工作坊看作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我的长期愿景是创立一种社区意义上的真正的全龄友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向自己家庭以外的老人学习。我意识到,要促进代际学习,我们不一定要让所有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聚在一起。不同年龄层的朋友们可以共同设计一个产品,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不同的时间介入,以最适合他们的需求和学习习惯的方式参与进来。例如,孩子们可以提出一个故事构思,年长者可以加入自己的元素。他们每个人也都可以在自己有空的时间听一听、看一看对方正在进行的工作,让他们能够更灵活地去了解另一个年龄群体的人们最擅长做什么。
我今后要做的就是与其他人进行更多的合作,因为我通过今年夏天的公开研讨会看到,实际上有许多人以不同形式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
您近期有其他研究计划吗?
我将和上纽大交互媒体艺术学访问艺术教授Margaret Minsky合作,她主要的领域是计算机图形学和教育技术。我们组织了一个工作坊,不限年龄,通过简单易学的TurtleStitch编程语言,让大家都可以上手试试,在电脑上绘制缝纫机能“绣”出的图案。
我们曾在前滩校园附近的社区中心开展这个工作坊,当时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祖孙两两一组,我们给每组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然后我们发现,基本上都是孩子在用笔记本电脑操作。我们鼓励一位祖母尝试一下,但她的孙女说:“她不会用电脑的,我来我来。”老人们直到活动的最后才有了一些参与感,他们参与挑选了毛毡和线的颜色。只有在那时,他们才会分享自己的审美观点,并一起回忆用手工缝纫编织的那段时光。
2023年5月,在东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坊试点活动,参与者使用Turtlestitch编程语言合作完成缝纫作品
未来,当我们真正推出这个工作坊系列后,希望这不仅让大家感受编程语言与艺术的结合,还能真正融入老年人的人生故事,让整个过程更有意义。
明年,我还将设计学习工具包测试版,供代际亲友参观博物馆和文化场馆时使用。此外,我还将在2024年春季的“体验工作室”课中的“塑造未来老龄化”板块,与洋泾记忆咖啡馆合作,指导学生开展“生命故事书”项目,故事书中可以记录家中长辈的生活习惯、喜好和重要的生活片段,会是一份很棒的家庭纪念品,如果有家人在将来有了阿尔兹海默症症状,这也会是很有帮助的一个参考。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快速发展,我会时刻关注AI对未来研究设计和工作坊的开展能提供的新机会和新思路。
11月17日至12月15日,在上纽大西楼五楼图书馆附近(靠近W502和W512室)举办的“‘无龄星球’跨代AI绘本共创工作坊成果展”展览上,可了解更多项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