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母语时,鲜少有人会去思考句子结构、语序和语法,仅凭直觉就能表达。上海纽约大学神经科学本科培养负责人、神经科学实践助理教授张琳敏却将目光放在了这些常被忽视的地方。
在上纽大,张教授除了执教“语言学导论”课和“神经语言学导论”课外,还负责开展以“自然语言语义”(natural language meaning)为主题的研讨会课程。上纽大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在校园里可以听到汉语、英语、俄语、西语、蒙语、法语、德语、韩语、日语等不同语种,以及上海话等方言,这些都使学校成了研习语言学的理想之所。
近日,张琳敏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她的研究项目,阐释了我们应如何借助语言学,从全新视角审视语言及人类认知。
您所在专业领域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我研究自然语言语义学,探索语言背后的含义。该领域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人类行为及大脑推理模式的了解,进一步指引我们对人类大脑语义处理机制的研究。
您能否向我们举例说明,您正在攻克的语言学难题?
抽象词语有时会影响整句含义。例如,在“小明来了”和“就连小明都来了”中,“就连......都......”通常意味着小概率事件发生了。这个词组改变了原本的句意,暗含小明来的可能性低于其他人,也让我们知晓了这个活动的火爆程度远超常人预期。
因此,该词组在语义上的作用并不体现在“小明来了”这一事实,而在于我们如何将这句话与其他句子、背景情况放到一起理解。这个过程往往是出于直觉的,通常会被人们忽略,就像我们在走路时也不会在意骨骼和肌肉的运动一样。
还有一个关于英文单词again(又或再)的例子。“What’s your name again?”(可以再说一次你的名字吗?)是指你改名了吗?不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又”问了一遍“你叫什么名字”,与改名毫无关系。这个现象十分有趣,但人们很少会关注到这样的直觉。
2023年春季学期,张教授在“自然语言语义”研讨会上授课
您为何会对语言学产生研究兴趣?
几年前,我和其他语言学家就曾讨论过大家踏入这一领域的契机,发现我们所有人从小就对外语、数学和下棋感兴趣!这三件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我们遵循相应的模式,并思考其背后的机制。
人的直觉十分敏锐,这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母语相同的人拥有同一认知直觉,他们对一句话的处理和理解方式是一样的。理解句意的过程是非常精细的经验现象。我们可以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句意吗?我想要做的,就是借助高精度的数学工具来刻画这样的经验现象、了解背后的规律和机制(这与物理学家探索事物运动规律之类的工作相似)。
您起初在上纽大做博士后,去年开始任助理教授。对这段经历感受如何?
这是段难忘的体验。2019年初,我获得了上海高校青年东方学者的人才计划资助,开启了自己的独立研究项目和教学生涯。我当时是博士后,开发了三门新课程,包括一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核心课程“语言学导论”,还发表了多篇期刊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形式语义学最顶尖的四大期刊之一Journal of Semantics。我还参加了许多顶级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展示研究成果。上纽大神经与认知科学副教授田兴是我的导师,我非常感谢他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我们共同探索了大脑语义表征领域的研究新方向,他也非常支持我的独立研究项目。
您目前正在开展的项目有哪些?
我想知道在人类认知中,语言认知的背后是否基于一般的抽象认知,尤其是我们在对话中推理的认知方式。此外,在看漫画书等其他模式的认知现象中,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和他们理解语言的模式相似。
看漫画书就像处理语言信息,重要的不是某一张图片,而是我们如何在脑海中建立图片与图片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话语层面来说,我们处理连续图像信息的方式很可能与我们理解语言的方式非常相似。在处理图片搭配文字的信息时,我们很可能也会采取类似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