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Stephen Harder教授为大家朗读了近代英国文坛两位著名人物——诗人W.H. Auden和作家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十四行诗与散文。两位作家于1938年在中国游历四个多月,有感而发创作了大量诗歌与散文,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当时混乱而绝望的中国。
Auden和Isherwood是终生挚友,也曾彼此相恋。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两人到访中国,游历了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城市。一年后,合作发表了《战地行纪》(Journey To A War),讲述了这段见闻。这部战地札记集诗歌、散文于一体。
Harder教授倾注一生研究Auden的生平与著作。他说,早在1935年,中国这个概念就出现在Auden的诗里。当时,纳粹主义在欧洲兴盛,整个大陆局势紧张。从此,中国也成为Auden写作中反复出现的母题。
来中国之前,Auden曾亲眼目睹了1937年西班牙的血腥内战,并发表了诗作《西班牙》(Spain)。他将自己对历史与战争的观点隐藏在诗作最后一节:
“我们孤零零只剩下了我们的日子,而时光短促,
历史或许会为那失败者
呜呼哀叹 但既不能来救助也不能去宽恕。”
(参考译文: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35/t-2035.html)
1938年1月,Auden和Isherwood开启了中国之旅。自2月起,他们从南方的广州出发,陆续访问了武汉、郑州、徐州、西安这些内陆城市,还前往西北黄河前线及西南江西前线。6月份,两人在上海结束了在中国的行程,搭乘轮船横渡太平洋抵达纽约。
Harder教授说,“Auden是现代诗歌界的毕加索。他通晓所有的诗歌范式,决定采用十四行诗的形式书写这次中国之行。”Auden写下了26首他称之为《在战时》(In Time of War)的十四行组诗,前12首所使用的词汇与语句,适用于人类所有的战争情境。
Harder教授说,“他以写诗的方式解释历史为何崩于战争,以及战争如何让人类陷入恐慌。”
Harder教授说,Auden认为历史的篇章不可以被轻易翻过,历史是一种对“人类失败”的悲伤记载。“文学是不会过时的新闻。我相信Auden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至今依然鲜活、生动。”
以下是Auden在中国期间创作的十四行诗《中国兵》,《大公报》于1938年4月翻译此诗并发表。
远离文化的中心,他被派用在疆场;
无贵无贱,同己将他忘却,
在一棉衾之下,此人紧闭眼角,
而消逝了。他将不再被人谈讲,
当这战役写录成书的时候;
头颅未带着重要的学识死去;
说些陈腐的笑话;他像战时一样无趣;
名字也如他的容颜不复存在人的心头。
欧洲的教授,尊贵的妇人,公民们,
恭敬这个青年,虽不为新闻记者所知,
他在中国已成尘土,好让你的女孩子,
可以安居大地上,决不可能
再受凌辱在狗类之前;好让那有水池,
山陵,房舍的地方,也还可以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