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全球健康公平研究中心发表新研究论文 考察中国灾后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bh's research
2022年9月15日

近日,上海纽约大学全球健康公平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公共卫生教授Brian Hall带领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新的研究论文。该篇研究显示,过去二十年,针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社会心理问题,中国的应对能力大幅提高,不过在干预体系的完备性和干预效果的长期监测方面仍有更多工作要做。此篇研究论文发表于全球知名学术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上,该期刊致力于推进西太平洋地区的临床实践和卫生政策。

该篇题为“中国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不良心理影响的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干预:范围性综述”的研究论文,系统地研究梳理了2000年至2021年,中国在灾害后精神健康与社会心理支持(MHPSS)方面发表的中英文文献,旨在了解中国国内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与政策,并评估其有效性。

“了解中国如何应对灾害至关重要,这为国内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学习中国如何成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机会。”Brian Hall教授说。他是该篇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同时担任《柳叶刀》中国精神卫生委员会委员。 

中国多样的地貌和庞大的人口使其成为世界上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危机的幸存者、一线工作人员和其他社区成员通常会产生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给灾后幸存者等人员提供快速有效的社会心理支持,在21世纪初之前还是较新的概念。而在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及最近的新冠疫情等事件中,中国展示了对灾后幸存者实施心理干预措施(通常也被称为心理救援)的决心和能力。不过,针对相关措施的研究论文还并不充分。

“这是第一个系统评估中国灾后心理干预现状的综述。研究通过考察以幸存者为中心的灾难应急响应措施,提供了该领域的关键概览,为未来与灾害相关的公共卫生应对方案提供参考。”Brian Hall教授说。 

该研究表明,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中国在危机后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经验是非常有限的。但自汶川地震开始,中国迅速动员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在受影响的社区提供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服务。这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时的应对过程中均有所体现。与此同时,这些与危机相关的干预措施不仅旨在减轻精神痛苦的症状,还侧重于重建幸存者对心理创伤的心理韧性。此外,中国还研究并实施了多层次、针对特定人群,以及阶梯式护理等干预模式,以提高重大危机期间社会心理干预的效率。 

研究同时指出,尽管过去二十年,中国在危机后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方面有了实质性改善,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在尚未能把这些措施完全整合到当前国家和地方层级的应急响应系统中,缺乏对精神健康服务的有效监督和评估。此外,相关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存在区域不平衡的情况。

Hall教授说,此次研究作为上海纽约大学全球健康公平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重申了中心不断为之奋斗的使命,即持续研究改善公众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努力帮助经历不幸事件的群体。

“上海纽约大学全力支持我们建成一个顶尖的全球公共卫生研究中心。正因着上纽大的鼎力支持,我们中心才能在2022年内发表了30多篇论文。”

作为世界知名的全球心理健康专家,Brian Hall教授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院校的著名学者密切合作一年多,完成了这项研究。此项目也是由费立鹏教授和肖水源教授领导的《柳叶刀》中国精神卫生委员会筹备工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