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公益行感悟

DSSgroup
2018年10月16日

今年的国庆假期期间,上海纽约大学院长基金公益服务团(DSC)的18名学生,以及两名学校工作人员前往河南周口,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社会服务工作,为受HIV病毒和艾滋病困扰的农村地区儿童及家庭提供帮助。

这18名学生来自上海纽约大学各年级以及纽约大学和阿布扎比校园,在五天的社会服务工作中,他们与当地儿童及家庭互动交流,对智行基金会的价值观与使命有了深入了解。

来看院长基金公益服务团(DSC)的五位成员,分享的心得与感悟。

 

河南行介绍  黄静宜

虽然此次智行基金会和上海纽约大学合作的河南沈丘之旅比较短暂,但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智行基金会的价值观、工作内容,以及一些社会现状。

在为期五天的行程里,我们前往了由智行基金会资助的小学,和被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一起做手工玩游戏,体验了摘棉花等农活的乐趣。也和当地的初中生合作英语短剧,进行英语口语辅导,还参观了村庄里的环保袋工厂,自制了帆布包。

短短的五天其实很难让我们彻底融入受艾滋病影响的社会群体,以及真正地做出改变和贡献。但我们用尽全力,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去实践“即便你没有能力去改变,但你有责任去了解、去关注。因为,关注本身其实就是改变的开始”。社会上质疑短期公益项目的声音很多,我们很难去给这件事下一个定论。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很多东西只有亲眼看了才会了解,才会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思考力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要先认识自己、认识身处的环境,再去谈改变。

 

第一天

 

陈明明

第一天上午,我们去了一所小学。行程单上说,我们要去跟孩子们一起画存钱罐。巴士开了一个多小时才把我们送到了学校。途中,我们都兴奋起来,同时又有些不安。​

不安什么呢?在报名的时候,或者每一次参加志愿活动的时候,心里都会隐约翻起一阵需要压制的愧疚感。我们怀着“是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但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表达同情,而是是为了双方的交流、成长与快乐。

我们下车了。在栅栏外边的时候,在教室外活动的小朋友已经注意到我们。很明显,他们觉得新奇,因为同行的同学有一半是外国人。一些孩子给互相指,又捂着嘴偷笑,别过脸或躲到别的的孩子身后。

过了一会儿,我们进去了。小朋友还是不愿意和我们直接交流。我们双方都需要点时间消化我们是“闯入者”的这个事实。来到智行基金会建的图书室,发觉里面已经坐了一圈大孩子。不同于在外边玩耍的小孩子,他们向我们打招呼,正坐着,但有些脸红。但我们恐怕也是相同的样子吧!我当时非常感激一个孩子,主动跟我挥了挥手,这样我总算看起来不那么像一个不速之客了。过了几分钟,坐我旁边的孩子就拿了各种棋、拼图、故事书出来,我们的拘谨被天真的本性打破,一起玩了起来。

等拿来了石膏存钱罐,一个大孩子和一个小孩子会在一起画。来之前,这些孩子在我脑海里就像这些石膏存钱罐一样,是空白的。我想,我们在他们的心中或许也是这样,通过这次的相遇,我们填充了彼此的色彩。

等我从学校走出来,愧怍已经不是我的主要感受了。我不再想着我是“为了他们而来”,我觉得,我只要享受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哪怕短短的时间,也足够了。

 

第二天

何彦诚

在周口的早晨一阵奔波,我们在超市的大采购拉响了第二天的号角。我们装着一车新鲜食材,中午在一个农家安营扎寨。农村的大灶台对于我们城里人来说是陌生的,所以一想到要在这里为三十几号人做饭,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我们一行人各司其职,洗菜切肉烧饭刷锅,几乎没一个人是闲着的。尽管一开始大家有些不适应,但所有人都坚持了下来,并且拿出了看家本领。最后,无论是Stella的可乐鸡翅,还是Noah的爆炒河虾,都令大家赞不绝口,不一会儿就被一抢而空。就在这样欢乐的气氛下,我们迎来了徐有、Freya和两位小朋友的生日。我们和当地的朋友互赠礼物,分享蛋糕,从陌生变熟络,最后大家还合影留念,存下了宝贵的回忆。

当然,今天的收获不仅是食物,我们上午前往受艾滋病困扰的当地家庭,不仅了解了他们的家庭状况,懂得了国家对艾滋病的政策,还给他们带去了慰问和关心;下午我们去了当地最好的初中,和初三学生共同出谋划策,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了两场出色的英语课本剧表演。尽管那里的人们生活并不富裕,一些人还饱受疾病的困扰,但他们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我本以为他们也许抱有消极的生活态度,可我却从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看到了幸福的笑容,农村的孩子活泼可爱,学校的孩子开朗大方,他们心中都充满了希望。

如今回到了上海,开始想念这段互相学习帮助的时光。

 

第三天

徐有

第三天,我们参观了智行基金会的环保袋工厂。智行基金会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展自主环保产业,环保袋工厂则是其中的产品之一,所得利润既使基金会不过度依赖社会捐款,同时也为受助家庭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我们到访的工厂坐落在一个不起眼的乡村里,工作间的墙上挂有众多样式的纺织环保袋,许多袋上印制有受助小朋友们亲手绘制的美术作品,颇有艺术美感。我们向环保袋工坊的负责人了解到,这些环保袋在制作过程中均有不同的瑕疵,挂在墙上更是为了避免同样的错误在今后的生产中再次出现。为了亲身感受工人们的工作环境,来自上海纽约大学的志愿者在员工们的指导下,纷纷尝试用缝纫机缝制环保袋。

缝制环保袋是个技术活,讲究精准,需要手脚与眼力并用,稍不注意则影响美观。工人们的手法非常熟练,脚一抬、一踩,手一推,针线划过一条完美的直线,一气呵成。而在我们尝试的过程中,一上手就遇到了许多困难,小到穿针、脚踏板的速度控制不到位,大到缝制的线条歪歪扭扭,参差不齐。最终,在工人们的指导下,我们逐步对缝制好的部分进行改进,经过不懈努力和合作,许多同学都缝制好了一个实用的环保袋。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造访,我们不仅对智行基金会的社会企业项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当地生活和工作环境有了深刻的认知,更实际体验了工厂工人的工作,获益匪浅,成为了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

 

总结

曾晓涵

从29号下午抵达河南,到3号下午坐大巴临别郑州机场,在河南的日子算来其实只有四天。四天可长可短,短的是与孩子们涂鸦的上午,是一屁股坐在土地上帮老奶奶们摘花生时的闲聊,是想问却张不开口的家访,是排练英文短剧的手忙脚乱……而长得是一些傍晚,我们坐在略有颠簸的大巴上从农村返回周口,郊野特有的紫红色夕阳,缓缓地从远处树林中升起来,映衬在车窗外每个路人的脸上。而后路人的脸同我们上午、下午走访的HIV携带者的脸重合起来,或笑或严肃,或迫切或迷惘,一些类似的情感在此刻被共享着。然而又仅仅是“此刻”么,HIV病毒携带者的生活,在哪一方面不与普通人无异呢?又或者说,在哪一方面不应与普通人无异呢?

但对他们来说,“普通”何尝不是一种奢求。我问过智行基金会的负责人,为什么孩子的脸要用马赛克遮起来,负责人说了一些原因,我记得其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为了保护隐私,为了不被歧视”。去某家家访时,也听过类似的话,譬如她们常常是偷偷吃药,不想被邻居瞅见。若是瞅见,免不了要被孤立起来。第一天晚上看关于艾滋病的记录片,同样的理由也被用来成为了叔叔们不愿抚养一个艾滋孤儿的原因。

当我以为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普及已算得上是普遍时,歧视却仍存在于很多角落,影响着更多不了解艾滋病的人们。若是这篇文章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希望我这里的再次申明能派得上一些用处:

HIV只通过血液、母婴和性行为传播;

HIV在定期服药的基础上可以被控制;

国家目前免费为一二阶段的患者提供药物,第三阶段的患者则需自付药费,而第三阶段的药费往往高昂,多数患者无法支付;

药物通常使患者保持在某一阶段,不加深病情,另一方面却有因人而异的副作用,对肝等器官是慢性损伤;

……

作为个体,我深觉力量之弱,家访HIV病毒携带者时的无力感在这几天内常常不分场合地出现。若是真说能做些什么,减少并尽力消除歧视可能是一个好的开始。

也谢谢为这个群体奋斗的所有人。

 

点击观看此次上纽大学生河南公益行的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