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吐鲁番地区丝绸之路上的奴隶交易

2016年10月 31日

你知道吗,丝绸之路上不仅运输过丝绸、香料和其他商品,这里还曾有过奴隶交易?这些奴隶从何而来?多大年龄?买家和卖家又是谁?10月17日,宾州西盆斯贝格大学教授Jonathan Skaff,与大家分享了关于唐代吐鲁番地区丝绸之路奴隶交易的研究发现。该活动由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研究中心举办。

 

Jonathan Skaff教授以全新的角度让听众去了解和发现丝绸之路。他追溯了发生在7世纪和9世纪的,在西亚和东亚之间的奴隶交易史。他的研究集中在吐鲁番盆地中的绿洲,并认为这里干燥的气候和灌溉农业,是奴隶交易产生的条件。

 

“可以看到,中亚商人和唐代精英购买、出售有中国和外国名字的奴隶,同时也和奴隶一起出行。”

 

通常,奴隶交易合同是在坟墓里被发现的。这些合同被带进棺材,被再利用,缝进了像帽子、鞋子这样的物件里,和尸体一起放入棺材。吐鲁番出土的奴隶合同上记录着奴隶的性别、交易价格、奴隶来自何处,以及买卖双方的信息。

 

根据对几份奴隶合同内容的分析,Jonathan Skaff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比如说,这些商人大多数都是粟特人,80%的出行团队都携带了奴隶,这也是占据了所有出行人员的38.5%。

 

Jonathan Skaff解释说,大唐王朝对奴隶交易的经济层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唐代的法律、军事、行政和运输系统,通过提供道路运输和履行奴隶合同,助长了人口交易。当被问及当时是否对奴隶年龄有限制时,Jonathan Skaff说,不存在具体的法定年纪,但通常这些奴隶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此次讲座由环球亚洲研究中心代理主任、助理教授Armin Selbitschka主持。这也是环球亚洲研究中心举办的系列讲座之一。本学期,还邀请了王赓武、Amitav Ghosh、Prasenjit Duara等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