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毕业生施怡聆——在上纽发现我所热爱的

2022年5月 13日

家乡:上海

专业:金融学(商学与金融)专业、世界史(社会科学)专业(自主设计城市研究方向)

辅修:公共政策与管理

毕业高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大学四年中的两年多时间,疫情直接影响着施怡聆这届学子的大学生活。然而,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四年,施怡聆利用所学面对挑战,践行了青年责任,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跨学科、多触点的职业发展路径。

大二那年,怡聆入选了纽约大学在美国首府华盛顿特区(DC)的全球领导力项目,按照以往所有上纽学子的惯例,前往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下的海外学习中心学习。然而,不到三个月,新冠疫情在美国大规模暴发,校园及宿舍关闭,她不得不提前回国。

疫情使怡聆将目光转向以公共健康为核心的跨学科领域。在回国转机的路上,她申请了上纽的“本科生科研基金”(DURF) 项目——她将其称为“学校为本科生提供的几乎没有门槛的科研机会”。自此开始在城市科学与政策助理教授关成贺的指导下,探寻优化公立医疗资源的可行性方案。

虽然怡聆在大一就修读了社会科学及商学课程,对城市公共政策领域也有初步的兴趣,但在联系关教授做项目导师之初,怡聆没上过关教授的课,也没有涉猎很多相关的专业课知识。“关教授并没有因为我是新手而对我放松要求。自项目开始,他给我定下的论文目标就是要达到可发表的水准。在他的鼓励下,我也把自己push到了极限,感受了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也让我对科研本身和它的社会意义深入思考了很多。” 

 
durf_project_sharing_Shi Yiling

施怡聆向同学们介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从发现问题、构思、文献综述到数据收集、整理、可视化分析,DURF项目让怡聆第一次“从无到有”全面而深入地参与了一项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最终的结果用怡聆的话来说“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预期”。这篇她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上海公立医院的空间可达性分析》获纽约大学第一届“全球城市展示长篇论文奖”,并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的旗舰期刊《专业地理学家》(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上发表。关教授评价说,“这篇论文为上海未来的公共医疗优化提供了具体翔实的建议,也能为其他城市的公共服务规划提供借鉴。”

疫情仍在继续,但2020年的暑假对怡聆来说是个忙碌的夏天。除DURF项目外,怡聆还当选为第一届艾社康“未来健康”青年学人。她结合课内的商学专业所学以及在DURF中积累的对中国医疗体系的了解,分析了三家科技企业的数字化抗疫经验案例。她参与撰写的报告收录至洛克菲勒基金会发起的《数字技术和公共卫生合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国经验带给全球》双语报告中。

之后,怡聆还参与了2020中美大学生交流论坛(IMUSE)2020复旦大学金砖国家暑期专题研讨会,作为中国代表之一,与参会国际青年分享疫情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发挥力量。此外,她还在上海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担任志愿者,发挥双语特长协助进出口物资报关。这些努力使她获得2020“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的提名。

“上纽入学时不分专业,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它给了我充分的选择空间和体验时间来探索自己的兴趣。”怡聆说道。大学四年,她涉猎了不同学科的课程,包括城市研究、社会学、公共政策、经济、商业、金融,等等,定制了双专业加辅修的学科路径,并在疫情危机之中,探索所学的应用之道。她说,在课堂内外串联不同的知识和信息点,以沉浸式的比较视野发现不同学科间的异同,是她大学学术生活的“小确幸”。

除了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怡聆的课外生活也丰富多彩。大学四年,她曾任2022届学生团支部书记、校模联大会副秘书长、AllyWeek学生大使等,参与组织活动,凝聚上纽学生的力量。

怡聆说,她大学四年的亮点不是某项学术成果或某次经历,而是“遵从本心、不断尝试”的过程。“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上纽大‘兼容并蓄’的精神才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我得以发现自己,做正确的、应该的、热爱的事情!”

Activities-Shi Yiling

图左:2020年2月,施怡聆(左二)在华盛顿特区海外学习时,作为国际学生社团负责人,与同学共同发起为武汉抗疫募捐的活动。图右:怡聆(右一)在2019上纽模联大会现场

elementary_japanese_i_Shi Yiling

临近毕业,怡聆仍想抓住大学时光的尾巴,尝试些新东西。大四一年,她选修了日语课,以每周四节课近乎专业课的学习进度,圆了自己在大学学语言的心愿。图为怡聆在2021年秋季“初级日语一”课程结课时与老师Kaoruko Minamoto(中)和同学们合影
 

毕业在即,3.98的高绩点、上海市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的殊荣,以及在权威期刊发表一作论文的经历,并没有让怡聆选择“趁热打铁”继续深造。毕业后,她将进入安永中国的金融服务咨询团队,以商业分析师的身份开启她的职业生涯。

其实对于这样的选择怡聆并没有太多犹豫。她说,“我在实习中发现在象牙塔之外用商业逻辑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的可能。现阶段有必要直接参与工作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尝试将所学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5月底,施怡聆将作为两位毕业生代表之一,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言。

当初她将上海纽约大学作为第一选择,满怀期待地准备开启一场自我革新的冒险,未曾想大学四年会被疫情占据两年,但怡聆说,“在上纽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我起初的期待。”

“未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会带着上纽给我的勇敢和坚韧,继续往前走,投身于我认为正确的、应该的、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