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艺术装置探索数据遗产

2021年1月 13日

2020年6月,2021届学生高心宜询问两位好友是否有兴趣在暑期一起合作开展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DURF)。她想借助艺术和媒体,探索数字化时代下的死亡和哀悼的话题,包括从宣布死讯的技术,到人离世后个人数据的处理方式等各个方面。

“心宜想出了这个主题,我们也都对此很感兴趣,”2021届学生毕言然说,“我们这一代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与互联网打交道——我们习惯了在公众社交媒体账号看到‘RIP’(愿逝者安息)一类的表达,但对现实中的葬礼其实并不熟悉。”

学校于2020年秋季学期以“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举办了“本科生科研专题讨论会”。会上,高心宜与毕言然、王之晨的合作项目被评选为“最受欢迎”的研究项目。三人还在上纽大“1250画廊”举办了一场艺术展,名为“记住数字时代下的我:电子媒体中的数字遗产”,观众可在此欣赏全方位、沉浸式的混合媒体装置。

 

durf girls

“我们想围绕数字时代下的哀悼这个话题,营造一种非常个人、私密的观展体验,因为现如今大家的生活已经成为实体与虚拟网络世界的结合,”高心宜说,“我们的展览共有三部分供观众体验。第一部分是关于死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方式。我们创建了几个虚拟角色,展示人们对这种讯息传播的反应。”

观众进入第一部分的展区时,需要穿过一道道充满赛博灵异之感的白色LED门。展区里放有高度各异、人耳大小的立式音响,轻声播放着他人对已逝虚构人物的回忆。观众需要俯身或踮起脚尖靠近音响,才能听清这些私密的故事。

 

durf speaker
其中一台立式音响正在小声“讲述”虚构的已逝亲人朋友的故事

 
phonegif
其中一台展示的手机上自动生成了一段对话,模拟死讯通过文字信息传播的方式
 
一台诺基亚旧手机静静地“坐”在展台上,而在它对面的一款智能手机自动生成了一段谈论死亡的日常文字对话,让观众们看到随着科技进步表达悲痛的方式发生的改变。再往前走会看到一台显示屏,展示着一位美国流浪汉的官方死亡证明,而地上的老式电视机正在播放一则青少年溺水身亡的新闻报道。
 

durfmonitors

 

项目团队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独立的数码相册,播放另一位虚构人物的回忆影像。旁边是一块自动滚动显示的屏幕,展示着逝者生前在类似脸书的社交媒体网站上的动态。“展览的第二部分是探讨数字资产如何被作为回忆留存,传递给其他人,”高心宜说,“我们在这部分展示了一个虚构的社交媒体平台,并设计了VR体验环节,为观展者提供了解逝者回忆和生活环境的沉浸式体验。”

 

durfvr

 

在展览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观展者要就如何处理自己的数字遗产做抉择。观展者需要先将一张自己的照片上传到指定平台上并设置密码,然后选择“删除”、“分享”或“保存”,随后则会拿到相应的印有二维码的收据。

 

durf

 

“如果你选择‘删除’,旁边打印器会用二进制代码打出一堆‘数据灰烬’;如果选择‘分享’,那你的照片会被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所有选择‘分享’的用户都能看到;如果选择‘保存’,打印器会打印出一张与照片密码相对应的二维码,你可以把它送给你觉得有权查看你照片的人。”高心宜说。

 

printer

 

“这个作品提供了一种关于数字遗产处理服务的设想:一个有权访问我们个人所有网络信息的网站,由个人选择是要保存这些信息留给指定的人,还是将其对公众开放,亦或是全部清空。”毕言然说。

“我们希望大家能意识到数字遗产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验性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物传达这一理念。”王之晨说。

 

ledlightframes

高心宜在讨论会上展示项目时,毕言然和王之晨指引观众一一走过全方位艺术装置,包括步入式LED门、立式音响和虚拟现实展台等

 

该项目的指导老师是上纽大艺术助理教授Eric Parren,他曾在“电子与物理计算专题:动态灯光艺术”课上担任这三名学生的授课老师。

“我很惊讶她们选取这个沉重的话题作为研究主题,”Parren教授说,“作为一名媒体艺术家,我自己也产出了大量的数字信息,但我从未想过日后这些信息的去向。促使自己朝这个方向思考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事。”

暑假期间,Parren教授每周都会和三位学生在线交流,然后在线下会面。“她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点子,我们一起买装置材料,并开始进行一些尝试。” Parren教授说。整个8月,他们都徜徉在书海之中,并且常常讨论交流。

“一开始,我们并不确定如何向观众呈现这一话题,”王之晨说,“我们是应该提出一个处理数字遗产的方案,还是把它交给观众决定呢?”

“项目开展过程中,概念讨论环节特别有意思。因为我也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我和学生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话,”Parren教授说,“其实不是我在指导他们,而是我们一起探讨、思考。”

“我们就装置的布局和科技展品的呈现方式展开了大量讨论。其间,我们绘制了许多草图,还建立了3D模型。”毕言然说。

 

3dmodel

 

到了九月,团队已经在淘宝采购了设备,并开始测试编程。“我们对装置的具体安装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比如如何编写网络服务器代码、如何确保触摸屏成功运作、如何创建自己的无线网络。在这些不同领域,她们各有所长,”Parren教授说,“高心宜有着雕塑家般的头脑,能随时对作品进行调整与创作。其中有一个点子——把白色LED门框作为展厅中除地面串灯以外的唯一光源,就是她在我们安装设备时想出来的。”

 

durf

 

到了十一月,团队已经熟练掌握了电线、音响和其他设备的安装技巧。完工的各个装置有的在闪闪发光,有的在絮絮低语,有的在不停打印出“数据灰烬”。

“她们很希望创造一种私密体验,让观众能够聆听他人的声音,所以我们讨论了一下如何在展览中呈现声音,”Parren教授说,“她们完全可以在墙上挂耳机,这样操作很简单,但不免有些无聊。于是她们做了更私密化的尝试。他们调低了音量,使展览装置更像是陈列的雕塑作品,观众必须走进其中与之交互。”

“直到最后,我们在安装实体装置时,每天仍会面临大大小小的问题。有时电力中断,有时不知如何挂电线,有时不知道怎样让触摸屏正常工作,等等。”王之晨说。

 

durf

 

“展览前,我协助她们一起布展。在四天的布展时间里,她们常忙到凌晨三四点。像给音响连线这类看似简单的小事,最后可能都要花上五个小时才能完成,”Parren教授说,“对我来说,能够亲眼见证她们在布展过程中的成长非常有意思。”

对互动媒体艺术专业的师生来说,为项目奋战到凌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一些课程中,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我深度参与了她们的项目,也希望她们能成功。在实验室并肩工作是我们永远不会厌倦的乐事,”Parren教授说,“上纽大师生间情谊深厚、联结紧密,这种联结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尤其可见。你会发现,一些学生学习了基础课程后,在接下来几年还会出现在不同的选修课中。我很欣慰可以看到那些知识在他们身上扎根,很高兴能亲眼见证他们的成长。”

“等项目结束,我们打算一起完成一篇学术论文,”Parren教授说,“不论是从概念还是实践角度来看,她们的所学所得都十分值得总结成文。”Parren教授很高兴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一个不同于传统期末秀的项目。“学生们很少有这种能以较长时间展示作品的机会。他们对正确安装装置并使其持续展出两个小时以上不太有经验,”Parren教授说,“这是我一直试图在教学中传授的。对学生们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展览结束后,Parren教授仍在继续帮助这三名学生。他为她们的研究生入学申请写了推荐信。“曾经展出过如此优秀的个人作品对于申请互动媒体艺术专业的学校大有助益。我也曾参与研究生招生,独创性也是我在招生时所寻找的学生品质。”

 

点击了解上海纽约大学互动媒体艺术专业

点击了解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DU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