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纽ICA)推出艺术家郑波的新展“一枝黄花”。这标志着上海纽约大学美术馆继两年沉寂后重新开馆,以及更名为“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后全新身份的正式亮相。展览“一枝黄花”共分为三部分,囊括了由艺术家郑波与上海纽约大学成员、哲学家、生态学家及其他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几项作品,凸显了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关注艺术领域的协作研究与实验。
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馆长暨“一枝黄花”策展人玄莲昊表示,上纽ICA对学校美术馆空间进行了重新定位,它是一个真正的研究所,在这里大家可以进行艺术创造和评论,而不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欣赏艺术。
“在与艺术家探讨合作事宜时,上纽ICA通常会从两个问题入手:‘你目前正在创作的作品是什么?’‘你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玄莲昊说。她于2018年8月加入了上海纽约大学,过去一年里一直在重新构思和规划新美术馆项目。
“未来,我们希望能给艺术家提供实验、产生新想法的机会,”她说。
上海纽约大学的师生,与生态学家、景观设计师一起为前滩新校区设计打造了一个中央花园。感谢艺术家和马凌画廊提供图片。
她也表示,由于希望新美术馆能够成为一个协作空间,以艺术家郑波的作品开幕具有标志性意义。
“郑波许多作品的理念都是想将不同的观众、演员和合作者聚集在一起,以平等的地位共同创作作品。”玄莲昊说,“他的艺术实践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对待知识,这与高校美术馆尤其是上纽ICA的定位——成为一个以研究为导向的实验场所——十分契合。”
尽管郑波的作品主要集中于视觉艺术,但玄馆长表示,未来上纽ICA将不局限于二维平面视觉艺术。“上纽ICA英文全名‘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at NYU Shanghai’中的‘Arts’为复数是有其用意的。它表明在未来几年,我们的项目会覆盖更广泛的领域,涉及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感知力。”
“一枝黄花”展览启动了上纽ICA为期两年的艺术研究项目——“(看不见的)花园”。该项目将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并持续至2021年春季学期,囊括包括此次展览在内的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创作的四次展览及相关项目。这些作品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新型共存形式的实践,来探索花园如何帮助人们重新思考、想象人与自然的关系。
郑波的炭笔素描作品《一枝黄花》的创作对象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它是上海常见的野草之一。 此次展览将持续72天,每一天,都会有一名观众在美术馆的墙壁上写下自己对于如何与这种植物互动的思考。摄影:洪晓乐
这也是艺术家郑波在通过野草、蕨类植物,以及其他在人类社会环境中看似不起眼的植物进行艺术实践时所关注的问题。在过去九年里,郑波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从边缘化群体和边缘化植物的角度,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促使观众重新审视他们与植物的关系,以及对植物的看法。
“一枝黄花”展览中的三部分的作品均强调了这一创作理念。位于美术馆中央的金字塔状的小剧场,连续播放着郑波的系列短影像作品《蕨恋》(Pteridophilia),该作品探讨了人类与植物之间可以进行怎样的互动;展览的第二部分是一幅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素描图,将观众的注意力聚焦于这一随处可见但却常常被忽视的杂草身上;最后一部作品是花园设计项目《生态 - 社会主义园,上海纽约大学》,由郑波与一群学者、学生及艺术家共同设计、思考如何让花园成为人与植物进行平等沟通的场所,其中包括为学校前滩新校区设计的中央花园综合媒介模型。
上纽ICA的访客在艺术家郑波专门设计的剧场内观看《蕨恋》。
在展览开幕前夕的采访中,郑波提到,上纽ICA的宗旨是通过合作式艺术创作来进行艺术教育,这一理念不仅给了他更多创作空间,也让观众有机会全面思考涉及多个学科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即便是跨学科项目也很难解决那些既需要从语言层面进行思考,又离不开视觉体验和身体体验的问题,”郑波说,“我认为这就是当今艺术的意义所在,它应该提供一个空间,让人们运用所有的才能和智慧来应对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
玄馆长认为,上纽ICA的理念彰显了上海纽约大学积极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学术使命,并与学校致力于培养能从多个角度理解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全球公民的办学宗旨相辅相成。
“当代艺术行走于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与身份在不同的轨迹中切换,” 她说,“这就是当代艺术的伟大之处:它广阔无垠、包罗万象,可以让人们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新作品。”
“一枝黄花”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2月21日。自10月11日起,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将于每周二至周六上午11点至下午6点开放。欲了解关于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的更多信息,请前往ica.shanghai.nyu.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