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11月28日,美国历史学家Julian Gewirtz作客上海纽约大学,分享他关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国专家就中国发展路径向中国政策制定者建言献策的历史研究。约40名上纽大师生员工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上,Gewirtz分享了自己的新作Unlikely Partners,并追溯了1976年至1993年期间,中国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经济学家进行的密切交流,并逐步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Gewirtz着重对1985年召开的巴山轮会议进行了评析。该会议自“巴山”号轮船从重庆起航时召开,至9月7日抵达武汉时结束,用时六天。James Tobin、Alec Cairncross、János Kornai等国际顶尖经济学家,与来自中国政府决策部门的经济工作者等汇集一堂,对中国的经济转轨及宏观经济管理改革达成不少共识。
“Julian的这本书谈论了中国对外国理念的开放吸收与坚持本土中国理念之间的张力。看似差异巨大的经济模式,昔日的对手,对立的两极,如何能成为合作伙伴?”上纽大教务长衞周安在致欢迎辞时抛出这一问题,“答案是,两极的互相吸引。”
Gewirtz到访上纽大期间,纽约大学2020届学生Amy Qi与他进行了一场对话,了解Gewirtz的研究兴趣以及他与中国的渊源:
问:是什么促使您对“全球化中国形成”的历史进行研究和写作?您对中国与国际关系的兴趣从何而来?
我从小就开始学中文,所以中文一直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后来,我有机会来到北京进修,并在《财经》杂志社这所我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独立的新闻机构工作。我亲身体验了中国记者如何进行新闻报道,也目睹了中国经济的崛起。《财经》经常刊登知名经济学家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文章。我认为,这些文章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这些主题也在我的第一本书里面被反复讨论。后来,当我去哈佛读书的时候,我开始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政治,着重探索中国1970年以来的巨变,这一领域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作为罗德学者在牛津大学的博士研究方向。
问:改革开放前期,中国决策者和西方学者共同商榷,引领中国的未来发展。您认为,今天的年轻人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您又是如何看待上纽大这样的中外合办大学?
在中美关系变迁的大背景下,着眼于下一代的长远努力毫不过分。事实上,当下中美关系现状就是我们父辈留下的政治遗产。我们正在接过他们的成果,同时必须直面现实。而中美关系的发展,有待于下一代人的推动。因此,让两国年轻人不断交流融合,是促进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
像上纽大这样的中外合办大学,能很好地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积极寻求建设性、合作性的伙伴关系,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学术领域的开放与发展,对于中国与世界在教育领域进行创新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问:根据您的经验,了解中国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您对未来“中国观察家”的建议是什么?
能够与中国人民建立起友谊,了解不同背景的中国人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看待世界,以及中国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况——这些不仅可以丰富个人经历,更可以提高学术造诣。我很乐意鼓励未来的“中国观察家”以这样的方式了解、探索中国和它的国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