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上海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多位历史学家,就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展开讨论,思考其起因与后果,并探讨怎样才能使两个亚洲邻国的关系走入一个友好及“向前看”的新时代。
圆桌讨论会由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研究中心主办,应邀参加的有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和地区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沈志华。纽约大学暨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事务杰出讲座教授陈兼主持讨论会,并对沈志华教授的观点进行翻译与点评。
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衞周安致开幕词时宣布,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全球历史·经济·文化”联合研究中心启动。
“自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以来,两校已在科学领域建立起多个跨学科联合研究中心,而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领域,还没有一个机构从事两校研究力量与资源的合作与协调,”衞周安教授说。“这个新成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两所大学的鲜明优势与深厚传统,在学术研究与通识教育上取得更大成就。”她还宣布,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沈丹森教授的新著《印度、中国和世界:一段连接的历史》 出版,并表示祝贺。沈丹森教授是圆桌讨论的另一位参加者。
上海纽约大学俞立中校长和华东师范大学李志斌副校长也简短致辞,祝贺两校的新联合研究中心启动,以及沈丹森教授新著出版。
沈丹森教授的论述重点,未放在于战争如何爆发,而放在和平如何失去上。他指出,上世纪50年代中印双方也许错过了解决边界问题的良机。当时中印关系友好,被称为“好兄弟”(Bhai-Bhai),文化交流频繁。
“不仅是两国政府,两国人民也不理解彼此。大家总是想双方的关系有多么好,却没有去注意解决存在的问题,”沈丹森教授说。他还说,增进互信是解决中印目前对峙僵局的关键。
作为圆桌讨论会主持人,陈兼教授对每位与会者的发言进行了具有洞见的评点与总结。他说,这次战争是一个“悲剧性时刻”,并使得1950年代这个“纯真十年”嘎然终止。然而,五十五年过去了,我们却依然生活在它负面影响的浓重阴影之下。要真正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还是要回到这段历史中去,摆脱殖民遗产的“绑架”,从而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及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中印边界战争只持续了一个月,这在两个文明古国5000年历史交融的长河中, 只是一个很小的篇章,”陈兼教授说,“这次圆桌讨论会的目的,就是要分析并超越战争本身的原因,探索新时期中印关系的发展前景。”
华东师范大学的另两位历史学家姚昱教授和姚远梅副教授,也参加了圆桌讨论,同大家分享他们以原始资料研究为基础得出的研究成果。
姚远梅教授在发言中指出,19世纪,大英帝国为保护自己的印度殖民地炮制了“科学边界”,这是1962年战争发生的一个主因。她说:“如果不解决英帝国主义者的殖民遗产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就得不到公正、持久的解决。”
随后,姚昱教授讨论了中国领导人做出战争决策的过程。他在分析中国在1961年至1962年所面临的国内外挑战后指出,当时中国战略关注和部署的中心是在东面,而不是在西面,根本没有同印度打仗的意图。直到1962年下半年,印度持续推行咄咄逼人的“前进政策”使形势的紧张达到白热化,这才迫使毛泽东最后决定,通过打一场不以领土攫取为目的的“自卫战争”来争取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