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的“校园物语”

2016年9月14日

9月9日,在喜马拉雅艺术中心,为时90分钟的音乐剧活力上演。12位同学穿着12种不同颜色的T恤,洒脱热情地用一场Reality Show歌舞音乐剧呈现了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园万象”。

 

实际上,Reality Show是纽约大学的一个传统。十多年前,纽约大学设立了心理热线电话,以应对校园问题。但热线却没有受到重视,学校便引入了Reality Show,推广、传播这个热线电话。于是,每年开学,新生都会观看这场由大二学生编排并亲自上阵的演出。

 

在当晚的Reality Show里,大到青春烦恼、学习压力、思乡情结,小到饮食差异、作息时间、出门打车,以及带有明显上纽大烙印的多文化碰撞和融合,都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悉数上演。

 

演出结束后,“围炉” 采访了仍然沉浸在激动情绪中的三位演员——施文澜、宾雪、李泽尧,他们谈及是如何准备这场演出的。

 

问:这场演出是如何从无到有地排起来的?

话题是三个校区一起定好的。对于重要话题,每个校区的演出团队都要涉及,但可以根据每个校园不同的情况补充或改编。拿到话题后,每个人都开始就话题谱曲、写词、出点子。大家不断地讨论作词、作曲、编舞、编剧,整个过程都是团队合作。

 

问:整个Reality Show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在三个月的排练时间里,团队碰到了不少困难,例如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处理和呈现一些敏感又严肃的话题,怎样既能发人深思,又要拿捏尺度。大家看着有些段落觉得很欢乐,但创作过程却是非常艰辛的。有些话题很沉重,但歌不能沉重地去写。因为我们的RealityShow还是个喜剧,所以在传达的时候,仍需要是积极、快乐的东西。

 

问:去年的这个时候,整个团队的演职人员也是一群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从坐在台下看演出,到上台演出,心情肯定大不相同吧?

心情完全不一样。看剧时只是轻松地欣赏,但演剧时,你会真切地感受每一分、每一秒。就像导演说的,“就算人在舞台后方,也要百分百地投入。”比如演到互联网话题时,戏份不多的就在舞台后方自拍当“绿叶”。作为演员,需要时刻想到和他人互动,在舞台上的每一秒都需要充满了使命感。

 

有大二的同学说,“去年看得一知半解,今年这些梗我竟然都懂了。” 这不仅是英语的进步,也是经历的累积。“当某一天你在校园里碰到类似情景时,你就想起这个Reality Show。”

 

注:本文根据首发于“围炉”上的文章编辑。“围炉”(weilu_flame)是由香港大学学生联合上海纽约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几所高校的学生共同发起的微信线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