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包括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37位中美及世界知名国际经贸和法学专家发表了一份联合倡议,为解决当前中美贸易争端提出一个新的框架。
27日上午,包括上海纽约大学师生、校友以及媒体、公众等在内的400多位听众齐聚上纽大报告厅,参加中美贸易磋商机制学者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呼吁中美两国在使中国全面实行西式市场经济和两国经济脱钩之间,寻求一个折衷方案。专家们提出新的磋商原则,这些原则允许各自国家维持自己的经济体制,并使自己免受对方政策的伤害,而两国人民继续享有双边贸易的收益。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讲席教授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称,这份联合倡议是一种新的“概念性词汇”,在管控跨界溢出成本和收益的同时,以保护两国利益的方式重新构筑中美关系。
“即使美国总统不是特朗普,中美关系仍存在需要解决的系统性问题,”罗德里克教授说。
他也表示,“[美国国家领导人]没有将面向美国国内的贸易政策纳入其国际战略和全球战略的考量,也没有考虑这对中美关系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希望我们的联合倡议能够弥补这一缺失。”
包括上海纽约大学师生、校友,以及媒体、公众等在内的400多位听众齐聚上海纽约大学报告厅,参加中美贸易磋商机制学者研讨会,了解“中美经贸关系——寻求新的出路”联合倡议。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指出,该倡议呼吁中美双方重新考虑调整各自国内经济政策的范围,以及这一政策可能对全球贸易关系产生的影响。
“从规模、经济或全球影响力来说,中国都不是一个小国。因此,中国需要改变自己的国际关系范式。我们不再是追随者——现在我们必须成为规则制定者。”姚洋教授说,“常识告诉我们,即便你只是一个追随者,你也需要关心其他人。中国需要对美国在上一轮全球化中所受的冲击保持敏感。”
这份名为“中美经贸关系——寻求新的出路”的联合倡议,由罗德里克教授、姚洋教授和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Jeffrey S. Lehman)召集的由十名中美专家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完成。除了联合工作小组成员,还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27位学者在倡议书上签名,其中包括五名诺贝尔奖得主。
在研讨会上,联合工作小组中的六位成员,以及上海美国商会主席季恺文(Ker Gibbs),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教授、院长屠新泉进行了专题讨论,探讨这一联合倡议的意义与影响,回答了听众关于如何解决当前中美贸易争端的问题。
“这一联合倡议对中国和美国两国来说都是公平的,从签署倡议的美国杰出经济学家的人数就可见一斑,”雷蒙校长表示,“在这份联合倡议中,我们并不想为两个国家设定一个最终目标,而是提出了两国人民都可以接受的思考、讨论双方问题的框架……这一框架强调了国际合作的价值。”
上海美国商会主席季恺文代表美国在华企业对联合工作小组提出的倡议表示支持。
“美国商界对当前的局势感到不安,但我们从根本上支持中美关系的再平衡……中美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需求,”季恺文说。
联合工作小组成员、剑桥大学国际经济学讲师、圣约翰学院研究员莫瑞迪斯·克劳利(Meredith A. Crowley)在27日的专题讨论中发表讲话。她强调,这份倡议的重点是通过允许第三国参与双边争端解决机制,寻找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这份联合倡议的核心在于提出了“四个篮子”框架来对政策分歧进行分类,并根据某一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可预见损害,来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谈判与政策反应战略。在这一框架下,当前的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只是符合世贸组织双边谈判策略工具箱中的几个选项之一,中美贸易谈判代表可朝着“重新平衡”全球经济结构的方向迈进,同时避免惩罚性政策升级或对第三国造成不当损害。
“中美两国都应该克制自己,不要将双边对抗升级为多边对抗,不要让第三国选边站,不要让双边对抗,升级为美苏所曾导致的全球对抗局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金融学讲席教授鞠建东说。
他指出,在上海纽约大学这一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研究型大学公布该倡议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上海纽约大学是我们讨论中美关系的绝佳地点,这所大学本身就是中美贸易与交流的成果,表明了过去40年来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
“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可以共存,那么即便是通过竞争,中美两国也可以成为合作伙伴,”鞠建东教授说。
点击阅读联合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