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领域的上纽女生

2017年3月3日

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上海纽约大学《滙报》采访了四位有志于在科学、科技、工程、数学(STEM)领域钻研、发展的女同学。直到现在,这一领域,女性少有涉足。几位同学分享了自己对STEM领域的热爱之情,谈了未来的职业深造打算。

 

吴艳秋(Autumn Wu),2017届,计算机科学专业

我来自成都,从小就喜欢和数字打交道。尽管我喜欢理科,但我的高中理科老师却说,理工科从来都是男生更出色。我很渴望能在一个更多元化、更包容的环境中学习。虽然在读大学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科学,为了证明自己,我选了这个专业。然后,我爱上了它。上海纽约大学独特的国际化氛围,激励我更深入地钻研计算机科学。通过对社交媒体进行数据挖掘,我积累了不少经验;还有一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我的第二篇论文《你可以Yak但仍无法躲藏:定位匿名社交网络用户》已经进入第二轮审核,研究的是风行美国大学校园的匿名社交网站Yik Yak的风险漏洞。我很自豪自己是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我已经被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录取,所以我的短期目标就是——再接再厉,好好学习。未来,我希望自己是一位开明包容的教授,能像上海纽约大学的老师那样,帮助和鼓励学生。

 

Lathika Chandra Mouli,2017届,电气工程学专业

我是印度人,在泰国长大。对我来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决定读电气工程学和投身STEM领域,我的父母给了我最多的鼓励。我的母亲就是一名电气工程师,看到她以缜密的逻辑快速解决各种问题,对我来说影响很大。尽管这专业不好读,但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仅仅是科技、工程方面的知识,还让我快速成长,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名大四生,我正在找可替代能源和电子领域的工作机会,希望能先工作几年,积累些工作经验,然后再找准读研的方向。

 

许心怡(Susan Xu),2019届,神经科学专业

我来自杭州。我的中文名心怡,意即内心怡和、安乐。不过我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热爱大自然,并从中获得艺术灵感。我通过摄影和视觉设计等不同媒介进行创作。探索科学时,最让人着迷的一点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和不期而遇。上海纽约大学的科学基础课(FoS)项目,让我得以在实验室探索创作。我在生物实验室里记录并制作了关于电泳现象的缩时视频上海纽约大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支持力的环境,鼓励同学们在艺术和科学领域进行跨学科交流。可能对有些人来说,科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我却可以拿起相机,用镜头捕捉、挖掘科学的细微真相。我会继续用镜头记录从实验室到大自然的独特景象,转化为我的艺术视觉创作。

 

Kalkidan Fekadu Eteffa,2018届,计算机科学专业

我出生在埃塞尔比亚首都和最大城市亚的斯亚贝巴。我的母亲费了很大功夫,才拿到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她是我见过的最强大的女性。很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从小就鼓励我和我的两个姐妹走自己想走的路。然后她们一个读医,一个学艺术,我选了计算机科学。不过起初在理科上,我的兴趣有过改变,先是对化学里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感兴趣,随后对人机互动,特别是机器学习这一领域倍感着迷——程序能随着数据的不断收集和经验的持续累积,进行自我改进。可惜的是,埃塞尔比亚没有研究计算机科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少会利用数据进行效率改进。我计划先攻读机器学习,可能的话,再在埃塞尔比亚推动数据分析的普及与发展。

 

庆祝国际三八妇女节,来加入“定义STEM领域的女性的讲座吧!讲座将讨论科学领域的性别定型观念,是为期三天的探讨“STEM领域的性别平等” 的未来女性校园活动的一部分。点击这里报名参加。在这里了解上海纽约大学STEM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