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鲜人在适应新环境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对于家庭中的第一代大学生来说,进入上纽大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是否会面对更加独特的挑战?
“第一代大学生”指父母均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大学生。随着中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校园中的主体逐渐变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学生,而第一代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常常受到忽视。
本学期,在上纽大学生多元文化中心指导下,学生主导发起了“第一代大学生导师项目”,致力于为第一代大学生们提供一个互帮互助的平台,促进校园教育公平。
2024届毕业生Mia Trinh来自越南,是该导师项目的发起者之一。在去年春季的上纽大“Ally Week”活动中,她组织同为第一代大学生的同学们聚会,发现有必要创建一个更紧密的互助网络,上纽大“第一代大学生导师项目”就此诞生。
第一代大学生导师项目委员会成员:2026届学生Aaraaf Rasheed、2024届毕业生华语歆、Danely Saenz、Mia Trinh(从右至左)
Trinh认为,相较于父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同学,第一代大学生难以从家庭获得关于大学生活的有效建议。比如说,她的父母至今都不知道她的专业在学什么。她说:“我们创建项目的初衷就是为第一代大学生赋能,缩小来自家庭的差距。”
社会学助理教授李昂然是家中的第一代大学生,也是家中第一个留学生。他说,之所以报名成为导师,是希望为有相似经历的学生提供帮助。
他表示,由于缺少父母辈“引路人”,第一代大学生在获取教育资源时存在数道天然的障碍。“第一道障碍是缺乏社会和文化资本的支持。第二道障碍是他们对大学了解甚少,无法获得可用的资源,甚至可能会感觉与整个教育体系疏离。初入大学,不同学生面对着不同的挑战。对于第一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通过这个项目获得归属感,从而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这是项目的主要意义所在。”
左:李昂然(右)与导生2026届学生郭凯越(左)第一次会面;右:Shreya Jaisingh在填写与导师谈话的记录
许多学生对自己的“第一代大学生”身份存在顾虑。面向2027届学生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20%受访者承认自己为第一代大学生。仅有不到半数的学生参与了调查,学生多元文化中心推测造成低回复率的原因可能是部分第一代大学生不希望他人知晓自己的父母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
项目负责人、学生多元文化中心主管朱梦楚也是家中第一代大学生,她表示,希望通过该项目破除这种“身份羞耻”。项目不止覆盖了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代大学生,还包括父母对上纽大这类中外合办学校缺乏了解的学生,旨在鼓励他们从这一身份中获得信心。
“第一代大学生导师计划”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兴趣为他们匹配导师。导师与学生每学期进行三到四次谈话,为他们的自我认知、大学生活、人生和职业规划等答疑解惑,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2026届学生Shreya Jaisingh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参加导师项目的初衷是认识更多良师益友,拓展人脉。她与上纽大法务部资深副主任王英兰结成了搭子。通过与导师交流,她在自己身上看到了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Jaisingh主修世界史(社会科学)国际关系方向,原本考虑进入法律行业,但现在正在探索其他职业兴趣,比如去美国外交部门从事外交工作。Jaisingh说:“我的导师曾在上海和纽约从事法律领域的工作,她和我分享了很多有价值的洞见。这个项目让我可以向阅历丰富的导师学习,并且有机会了解接近我感兴趣的领域。”
许多学生通过“第一代大学生导师项目”,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2027届本科生姚易来自上海,她希望通过这一项目更好地了解上纽大提供的资源,并克服社交焦虑。“我对未来选择很迷茫。父母没有留学经验,无法给我提供很多关于职业和学习方面的建议。所以我想在这方面获得更多指导。”
姚易的导师是大学传播部中文编辑及撰稿马煜明。她说:“导师给我留的其中一项‘作业’是主动结识一位教授。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在我和教授联络及见面前后,导师一直鼓励我,并且给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姚易(右)与导师马煜明(左)在中庭见面探讨学业规划、时间管理等话题
马煜明表示,之所以鼓励姚易主动联系教授,是想帮助她打破固有思维。“Evelyn(姚易)说到面对师长时的紧张、焦虑,我觉得这很正常……我希望能在她经历‘情绪内耗’时陪伴她,使她在支持和鼓励下,从与上纽大教授的互动交流中获得正向反馈。这有助于她建立社交自信,无论是大学生活还是今后走出校园,这都将成为宝贵的财富。”
本次导师项目中入选的导师全部是教职工志愿者。通过助人回馈社区是吸引教职工们志愿参与此项目的主要原因。
学术资源中心(ARC)英语写作学业指导老师Scout Meredith Best经历过初次进入大学的手足无措,因此她非常希望能帮助经历同样困扰的学生们,“我之所以今天能在这里,是因为有人曾在我人生的这一阶段帮助过我。
随着“第一代大学生导师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朱梦楚希望更多学生可以为“第一代大学生”的身份感到自豪,并将互助精神传递下去。“希望他们从该项目中所获得的支持能鼓励他们去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