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波折中行进

2016年12月9日

伴随发达国家近期日渐高涨的反全球化政治浪潮,12月8日,上海纽约大学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和商学部主任陈宇新教授,进行了一场关于全球化利弊的对话。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科研副校长汪小京主持了此次活动。讨论一开始,雷蒙教授提出了全球化的定义,即“货物服务资金人员思想,在体量、距离和速度这三个维度上不断增长的流动。”

 

雷蒙和陈宇新认为,“全球化”的概念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被提及,直到2005年普利策奖得主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书里分析了全球化问题时,这个词才流行了起来。

 

雷蒙校长举了反全球化的案例,陈宇新教授则提出支持全球化的理由。两位学者共同谈论了全球化的不同模式,可能会带来的好处,以及反全球化运动的风险。

 

陈宇新教授说,“反全球化运动并不是新鲜事。早在15年前,这一运动就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中盛行,当时,中国国内反对加入WTO的呼声很高。而反全球化浪潮近期获得这么多关注,是因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声音越来越大。”

 

陈宇新教授说,全球化在起初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损害一些人的利益,但长期来说,它会在经济发展层面上“把馅饼做大”,更多的人将从中获益。

 

雷蒙强调,为了确保全球化的继续推行,政府应该增加对精英阶层的税率,改进社会福利,这将缩小精英阶层和“新遗弃群体”之间的鸿沟。该群体认为自己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享受到经济、文化上的任何好处。

 

雷蒙鼓励学生在上海纽约大学学习期间培养创造力,即便当下反全球化浪潮席卷,也应该锻炼自己的多文化沟通、理解能力。“全球化进程可能会放缓,但全球化不会消失。你现在习得的技能和本领,将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