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中的池塘” 上纽ICA新展开幕

Student stands in fro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arved bed overlaid with video
2021年4月2日

3月25日,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纽 ICA)新展“池塘中的池塘:关于阈值⾏为和共⽣总体的展览”正式开幕。本次展览涵盖五组海内外艺术家的作品,是上纽ICA人与自然关系跨学科研究项目“(看不见的)花园”系列的第四季也是最后一季。

“池塘中的池塘”由常驻柏林的两位客座策展人Anna-Sophie Springer与Etienne Turpin策划,通过影像、雕塑、文本、声音、表演/行为艺术,以及学校实验室中的活细菌培养皿向我们展示“人类”与“自然类”之间的边界实际是我们想象的结果。例如,Maximilian Prüfer于2018年创作的影像作品《馈赠》(A Gift From Him)讲述因授粉昆虫濒临灭绝,四川果园工人承担起人工授粉工作的故事;Anne Duk Hee Jordan和Pauline Doutreluingne(段宝琳)的混合媒介装置《流散》(Diasporae)探究香料贸易背后文化融合与植物杂交的数百年历程。无论哪部作品,参展艺术家们都在鼓励观众将自己视作“共生实体网”的一部分,与其他物种一同成长、改变、适应环境。

展览以进化生物学家Lynn Margulis(林恩·马古利斯)的开创性研究理论为灵感来源。Margulis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主要源自合作共生的关系,而非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出的物竞天择的竞争关系。她通过研究发现,动植物细胞的关键部分(尤其是线粒体和叶绿体)最初是可独立生活的细菌或藻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被其他生物吸收。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直至2011年离世,她一直竭力与占主导地位的新达尔文主义竞争理论做斗争。她的“内共生学说”如今已被科学界广泛接受。该学说推动了生物学家深入探究物种与其共生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新塑造我们所定义的“生态系统”的规模,并鼓励学界对个体生物生命的起止点提出质疑。观众可在策展研究站了解更多有关Margulis及其作品的信息,或在展览期间登陆上纽ICA网站报名观看John Feldman导演的纪录片《共生地球》Symbiotic Earth),了解Margulis的生平及作品。

“池塘中的池塘”的布展过程本身也是共生理念的重要体现。Anna-Sophie Springer与Etienne Turpin目前身在受疫情影响封锁边境的德国南部。两位客座策展人在上纽ICA馆长暨策展人玄莲昊(Michelle Yeonho Hyun)及策展助理朱思聪的协助下远程参与,完成了本次展览的策划与布置。玄莲昊及上纽ICA团队还与常驻欧洲的两位艺术家Anne Duk Hee Jordan及Pauline Doutreluingne合作,从杭州采购到一张二手的传统中式“婚床”,并代表艺术家在上海“实验”组装这款复杂的艺术装置。

 

reassembling

由“重组自然”团队及Wolfgang Hückel设计、上纽ICA委托制作的帘幕(《重组外界》)不仅具有为馆内播放影片遮光的实用价值,还激发参观者将艺术馆想象成上海的共生体——将帘幕想象为馆内与馆外、艺术与自然之间的一层可渗透薄膜

 

“池塘中的池塘”是Springer与Turpin的合作项目“重组自然”(Reassembling the Natural)的最新版作品,艺术家们试图打造展示和思考自然历史的新方式。“重组自然”已在德国和印度尼西亚举办过展览,而此次在上纽ICA的展览是两位策展人在中国的首秀。

“中国在自然史、植物学和分类学方面有一套完全独特的方法,不像亚洲某些地区曾受到欧洲殖民时期的影响,”Springer与Turpin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我们想提出这样的问题:欧洲深受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或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的理论影响,与之相比,中国对自然的认知是如何引导其推导出进化与共生理论的?其路径有何不同?此外,将解决生态共生及共存问题的中欧艺术作品并置,可以如何激发有关地球未来生态的新视角?”

在展的每件艺术作品都与亚洲的历史文化存在重要联系。上纽ICA展馆中央的艺术装置《集会(池塘中的池塘)》由国际艺术家团体Agency创作,是其所创建的“边界事物清单”(list of boundary things)的一部分,展现“人造”与“自然”之间的边界。装置复制了一份从印度房屋清洁仪式常用的牛粪浆中提取的转基因细菌样本,这种细菌属于假单胞菌。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通过一项决议,允许公司及个人对“活体”申请专利,并将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畴。而该假单胞菌属细菌就是这项决议的“主角”。

 展览的音景部分是Maximilian Prüfer于2018年创作的纪录片《馈赠》。该片在四川省拍摄,通过本次展览首次回归中国。与《馈赠》并列展出的是常驻上海及湖南的制片人毛晨雨的长篇电影作品《拥有,新中国农民战争:修辞学的正义》。该作品对当代中国城乡风貌和生活方式假想的分离状态提出质疑。影片通过毛晨雨和农村人民拍摄的采访片段及令人震惊的图像,展现了城市需求和城市结构如何渗入、覆盖了中国的农村地带。在展览的收官之日,毛晨雨还将举办其最新电影《新乡土中国》的首映仪式,对人类学家费孝通1947年出版的中国乡村社会著作《乡土中国》提出反驳。

“没有城市,当代的中国农村便不复存在。农村地区目前已成为城市供求关系中的供给方。”毛晨雨说,他在来上海就读同济大学之前在中国农村长大。“农民不再拥有土地,而是沦为了为城市供给的工具——如今,城市需求才是农田耕作的动力。”

 

Arts

展览开幕当天,玄莲昊(图中)带领上纽大校长童世骏(图左)和德国驻上海总领事Christine Althauser(图右)参观“池塘中的池塘”。本次展览得到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及比利时弗拉芒语区文化、青年、媒体部的支持

 

此外,参观者还可以通过展览作品《邻里》体验上海当地的城乡结合景观,延伸思考。《邻里》是上海纽约大学艺术助理教授Monika Lin绘制的一系列地图作品,同时也是“上海项目”(Zaanheh Project,上纽大主导的探索上海自然景观变迁史的跨学科研究)的一部分。Lin教授利用随机生成的指令串,在建筑工地、郊区“生态公园”和上纽大校园的周边环境中找到了诸如城市农场、金属树,以及其他印证人与自然之间意想不到的联系的证据。

《邻里》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它以旅游景点常见的信息导览手册的形式呈现。展览方还鼓励参观者带走现场的纸质地图和导览,在展馆之外、城市之中设计自己的探索之旅。

 “我们可以在这些地方观察到人类通过不同方式表达与大自然互动的愿望,而这些方式是创设环境时没有考虑到的。这整个过程充满惊喜。这样的意外之喜会引发截然不同的思考——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在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就价值或等级而言人口如何构成。”Lin教授说。

 

illustr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 aerial view and details of plants and objects

Lin教授的《邻里》引导观众参观上海当地居民与精心设计的“自然”空间之间的挑衅式互动

 

“池塘中的池塘”还将举办多场活动,供观众与艺术家、科学家直接互动,以进一步了解在展艺术作品,思考它们对重构人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的影响。欲知活动日程安排,可登陆上纽ICA官网


观众告知书

2021年春季, 根据上海纽约大学的健康安全指导方针: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线上活动对公众开放,观众均可在上纽ICA官网观看360度全景虚拟展览以及线上观影;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下活动目前仅对上海纽约大学成员开放,直至另行通知。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11:00—18:00

周六、周日及节假日:闭馆

2021年4月5日(清明节闭馆)

2021年5月3日(劳动节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