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举办“中印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走向”学术会议

cga
2023年9月 8日

8月26日至27日,由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印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走向”学术会议暨VR线上展览“花开并蒂:二十世纪中印艺术交流特展”开幕仪式在上纽大前滩校园落下帷幕。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21位学者、艺术家与侨胞后人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就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印艺术、美育、哲学、科学及技术等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和印度有着悠久的跨文化互动历史,这种互动是通过佛教培育起来的。即使在殖民时期,艺术和文化交流仍然将两大文明联系在一起。这次研讨会和讨论就是在集中探讨两国之间的艺术互动,重新发掘这些古老而持久的联系。其目的是超越当代地缘政治问题,关注中印两国人民思想和观点的交流、融合,以及在艺术、文学和知识等领域的开创性。”上纽大环球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Tansen Sen(沈丹森)说。

作为亚洲两个重要的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自公元一世纪佛教东传以来,就已建立起和平友善、互助互鉴的桥梁。在哲学,文学,亦或是美术领域,中印都如并蒂花枝一般,互吐芬芳,共结硕果。

这场题为“花开并蒂”的艺术展在多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历时数年,从海内外多个收藏机构收集到高剑父、徐悲鸿、张大千、叶浅予、石鲁等诸多重量级艺术家所创作的近百件作品,更有现今已知20世纪第一位赴印学习艺术的留学生常秀峰的大量画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上海数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这些稀见艺术作品以虚拟现实的方式被陈列在Unity引擎建模的四合院风格的展厅中,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cga
VR线上展览“花开并蒂:二十世纪中印艺术交流特展”展出的作品网页版检索页面

四个展厅依次分别展示了不同主题,既有中国艺术名家印度写生、探索中印绘画元素之融合之主题,也有集中呈现中国艺术家笔下的印度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及旅印艺术家创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主题。著名中国哲学家、翻译家徐梵澄先生在旅居印度33年间的艺术作品,也首次在国内集中展出。

8月26日下午的“艺术与影像”报告环节,现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延雨把观众的目光带到20世纪中印美术交流中的女性身上。从画家石鲁笔下印度劳动女性坚毅勇敢的目光,到张大千画中天竺舞女灵动曼妙的舞姿,再到中国舞蹈家戴爱莲随周恩来总理赴印访问时的经历,延雨通过一幅幅关于女性的画作与历史照片,来探究女性这一通常被忽视的群体在中印交流史中发挥的作用。

延雨说,在谈到中印美术交流时,多数研究者主要关注高剑父、张大千、徐悲鸿等现代艺术家在印度的旅居和创作经历,容易造成一种由男性主导的艺术交流历史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女性在中印艺术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ga
(左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嘉妹、上海交通大学讲师延雨、独立研究者徐自豪、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柳钰媛回答在场观众问题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则分享了三位印度青年画家来到北平(北京)学习绘画技艺的故事。他提到,近现代史上中印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应该关注中印双方“互助共赢和互相学习”的历史。

陈院长以苏可拉、周德立、欧辩才三位印度画家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前来北平留学这段几近被遗忘的经历为例,梳理了他们的留学事迹及其与中国艺术家们交往的往事,并且讨论了其画作中所体现的中国艺术之影响,从而揭示这段历史在中印文化双向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的赵晋超在她的报告中回顾了印度噶伦堡中华学校的办学历史。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地区的噶伦堡曾是中印贸易重要边贸口岸。1941年,当地爱国侨胞——包括来自云南中甸的“铸记”马铸材、云南鹤庆“恒盛公”张相诚,以及北京“兴记”梁子质等人——集资创办噶伦堡中华学校,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开设多种语言课程。

近20年办学过程中,中华学校不仅接收当地汉藏等多民族华商子女,以及战时涌入的各地华侨子女,也面向当地学生开放,成为当地重要教育中心。赵教授结合在印马铸材等华侨家族后人的口述史料与老照片遗存,横向比较同时期加尔各答华人学校和华语教学历史,分析噶伦堡中华学校的变迁。

cga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章可教授梳理了清末时期国人对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认知变化

8月27日“全球视野下的中印交流史”一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章可教授梳理了清末时期国人对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认知变化。当时的报纸中充斥着“万国革命”舆论。各国出现的革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革命——种族革命、政治革命、平民革命,还是反殖民?因为诸种理念混合到一起,都被收编到“革命”这个大架构里。而印度独立运动在清末出现的含混表述标志着思想启蒙和民主觉醒在这个阶段的不断更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曹寅教授,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殖民帝国在亚洲边疆的扩张和统治进程。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虽占领了上缅甸地区,但是位于缅甸和印度交界处的山区(由钦族和米佐人居住)仍在英印帝国控制之外。为打通该地区陆路交通,英印政府在对钦族山区发动的数次远征中征用了印度各地的苦力和动物为远征提供补给。但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利,这些远征耗资巨大却收效甚微。最终,帝国不得不依赖活跃于中印缅边境的潘泰人(云南回族)骡队为其提供补给,才完成了对山区极其有限的统治。

曹教授说,只关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压迫与反抗,这种二元叙事是被过度简化的。或许应该从这段历史中潘泰人骡队这些“外包商”的角度来理解这段历史,因为这个群体也一样是殖民统治的协作者。

随后,在题为“全球上海与瑜伽的入华之路”的分享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助理教授张忞煜追溯了瑜伽在上海流传的历史。

噶伦堡侨领马铸材后人马寿康和马寿强、画家石鲁后人石丹、独立策展人王慈竹等也到场聆听了为期两天的会议,并在“史事钩沉”这一特别环节分享了动人的故事与精彩的报告,带着在场观众重回充满细节的历史现场。

 “像今天这样的会议,不仅是上海纽约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在科研领域所组织的重要活动,也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上纽大非常重视培养通晓多元文化、善于国际交流的年轻一代这一重要使命,致力于提供丰富的文化与研究资源。希望今后我们学校可以举办更多今天这样的学术会议。”上纽大校长童世骏在此次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