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整合医疗体系

2017年5月12日
5月8日,上海纽约大学全球社会工作硕士项目(gMSW)举办了一场重量级的跨学科对话,探讨如何发展整合治疗与预防体系,为日渐庞大的精神疾病患者群体提供帮助。
对话开始,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衞周安向即将于两周后完成学业的gMSW项目首届毕业生致以祝贺。为期两年的全球社会项目,让学生扎根上海、纽约两地,学习不同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实践。
开场介绍后,四位国际知名学者,展示了他们在中美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前沿研究。鉴于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的全球性议题,在场学者指出,患者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治疗服务和防治项目。
“作为基础卫生领域的先驱,中国在进行医疗卫生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构建整合医疗体系。中国处于一个独特的地位引领全球医疗卫生体系的创新,”上海纽约大学全球社会工作硕士项目主任徐庆文主持了圆桌对话。
纽约大学社工学院副教授Victoria Stanhope在展示中,结合自己的政策研究背景,介绍了美国整合护理的发展沿革。
“中国与美国的护理模式,都是面向眼前的紧急需求,没有充分考虑预防措施,”Stanhope指出,“政策制定者应考虑重新调配资源,平衡现状,增加对预防项目的投入。”

Michael R. Phillips教授则根据在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的实地调查,分析了中国社区精神病卫生服务的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中国,将精神病医疗服务从专门的精神科医院转移到社区仍存在困难,原因不仅在于精神科医院不愿分配资源或综合卫生服务机构不愿提供这一服务,而且社区内缺乏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
Phillips是上海交通大学自杀研究与预防中心主任,他进一步补充,监管机制的缺乏也削弱了政府措施的有效性。
纽约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全球公共卫生副教授Lawrence Yang,提到中国文化对精神疾病污名化的问题,探讨了这对患者的负面影响。“文化界定了人被审视的多种特质。如果精神疾病不影响这些特质,就不会出现对患者‘人格’的污名化。重要的是,在改善医疗体系时,应确保大众认识到精神病患者拥有这些特质,让他们免于被污名的遭遇。”
范德堡大学Douglas Perkins教授加入这个对话,谈到他的研究,针对为家庭与儿童提供各种服务,建立一个增权的、生态的、跨学科的卫生保健系统,“这一体系应以儿童为中心、以家庭为驱动,以社区为基础,并能照顾不同的文化需求。”Perkins教授总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