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Beings of Light”展览在上海纽约大学1250画廊(Gallery 1250)展出。几百个透明3D模型从画廊上方垂下,在光影下交织、旋转。这是上纽大交互媒体艺术专业与舞蹈课程的师生通力合作、耗时两个学期的成果。师生们用3D模型呈现了大型巡回舞蹈表演《万》(The ONE Show)百人空中舞的万千姿态,并配以照片和视频加以诠释。
《万》是一部为时一小时的极限舞蹈演出。该项目由上纽大舞蹈副教授Aly Rose编导,自2005年开始构思,分为“音”“光”“动”“飞”四幕。其中,最后一幕“飞”由1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空中舞者在大型六角形舞台上共同表演,呈现不同形体结构的变化,构成动态雕塑。上纽大师生将这一演出场景数字化,作为舞者用3D技术编舞的工具。“Beings of Light”展览则完美呈现了这一过程。参观者可躺在地上,欣赏每个模型在空中呈现的优美舞姿。展览将持续至11月7日。
Aly Rose教授表示:“3D技术在行业领域应用广泛,如今将其与艺术、科技和舞蹈相结合,创造出顶级视觉体验,是一次难得的令人欣喜的跨学科尝试。上纽大学生运用常用于游戏编程的软件Unity,开发出了3D空中舞蹈编舞工具,这是世界首创。”
空中悬挂的模型展现了艺术家Aly Rose和Paul Siegel从2010年到2016年设计的150个独特舞姿,这是该空中舞表演的编舞基础。今年夏天,上纽大的学生们邀请三位专业空中舞者根据演出中的编舞顺序和舞蹈动作实地表演,并将排演过程拍摄、制作成影像,在展览中循环播放。
空中舞者身着Noitom神经元运动感知服,佩戴动作记录传感器,录入舞蹈动作数据。这些数据被录入至上纽大学生于2020年创建的空中舞大型形变舞蹈动画中
2022届学生梁晓主修世界史(综合人文)专业,并跨校辅修纽约大学舞蹈专业。她参与制作了排演视频——从拍摄、记录编舞顺序、设计舞台服装,到与威亚团队沟通手势信号。她说:“威亚团队和舞者在这一作品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平稳地向上或向下移动舞者,有时还需要运用些技巧,使舞者更优雅地完成舞蹈动作。”
“威亚团队通常都是和特技演员或马戏团合作,很少和舞蹈演员一起表演,所以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协调配合,”梁晓说,“我记得有好几次,Rose教授想让舞者以‘翾风回雪’般的舞姿,从半空降落到地面,我就得小声叮嘱威亚老师们——‘慢一点下来,慢一点’。而他们则是一脸严肃,紧紧盯着舞者和地面间的距离。”
主修综合人文、跨校辅修舞蹈的2022届学生王胤淇,协助威亚作业。他说:“空中舞蹈难度很大,也很少见。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观看空中舞蹈,真的很难得。我自己也试了一下,不得不说,在空中起舞极具挑战性,因为它需要强大的身体控制力,但也给你带来一种奇妙的体验。同时 ,你也要很好地协调动作与呼吸”
自去年秋季学期以来,交互媒体艺术专业的部分师生就致力于为《万》的舞者和编舞开发一个3D虚拟教学工具。此次展览呈现了他们动画化和绑定(注:将3D模型的网格附着在虚拟骨架上,从而创建出高质量的角色动画)虚拟训练模型的过程,这一技术有助于100位练习《万》的空中舞者学习、排演相应舞蹈。通常来说,虚拟模型的大规模网格形变有助于舞者直观了解舞蹈作品的全貌。
第一阶段:第99个舞蹈动作,由Paul Siegel和Aly Rose设计的Maya3D视觉效果动画(左图)。第二阶段:第64个舞蹈动作,由交互媒体艺术学教学指导教师张星晨根据Maya3D视觉效果动画绑定而成的模型(右图)
主修交互媒体艺术的2022届学生袁卓辰,与小组成员使用游戏引擎软件Unity,逐帧设计并制作舞蹈队形3D模型的动画。“我们不断调整舞者的位置,创造出多种可能性,希望能呈现最壮观的表演,”袁卓辰说,“我先为舞者创建了仿喷泉式队形,但制作出动画后,我们最终还是决定使用大鹏展翅状队形,这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空中舞蹈动画制作截图,每一个红点代表一名舞者。交互媒体艺术学教师张星晨率团队根据录制的排演舞蹈的动作顺序进行动画绑定。绑定后的模型将最终代替图中的红点
2024届商学与金融专业的谢竞萱花了18个小时布展,帮助悬挂200个舞者模型。她说:“对于每个模型的位置,我们都慎之又慎,不断调试直至找到最佳位置,这花了很长的时间。我们需要很有耐心,要精益求精才行,毕竟想象与实践之间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不要想太多,直接放手去做。”
Rose教授表示,“空中舞蹈为身心创造出新的关联方式。随着身体脱离地面,在空中360度旋转,不仅身体重心发生变化,参照物也完全改变。舞者如同宇航员一样,在旋转之中适应着这种‘新的运动方式’。而这场展览的灵感,也源于这样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