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纽大历史课堂,对话犹太人大屠杀百岁幸存者

German passport + historical photo + Ruth at age 100
2020年11月13日

头图左为Sherman的德国护照,因其犹太人身份而被盖上了巨大的字母“J”;中为20世纪40年代中期上海的一场犹太复国主义集会 (图片来自美国大屠杀纪念馆Siegmund Sobel资料集,由Mary Catalina提供);右为期颐之年的Ruth Sherman(摄于2020年11月)

 

上周,上海纽约大学历史与欧洲研究副教授Alexander Geppert的“20世纪欧洲史”课有幸请到了犹太人大屠杀中幸存的百岁老人Ruth Sherman,与学生们分享她和家人在大屠杀期间来上海避难的故事。该课程是上纽大世界史(综合人文)专业的基础课,旨在带领学生探究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历史。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期,约2万名欧洲犹太难民为躲避希特勒的纳粹统治来到上海避难,Sherman便是其中之一。在柏林长大的她曾在纳粹上街游行时见过希特勒两次,每次都赶在有人逼迫她行纳粹礼前逃离了人群。上周,这位百岁老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的家中接受了上纽大学生们的采访,讲述自己逃离柏林的经历,以及1939至1947年她青少年时期在中国的难民生活。

上海虹口区兆丰“营”(兆丰路收容所)的日常与如今许多上海居民享受的舒适都市生活截然不同。当时年仅18岁的Sherman和13岁的妹妹不得不和父母生活在两幢不同的楼里,父母和其他六对难民夫妻挤在一间宿舍式样的房间里。营里没有自来水,没有取暖设备,也没有厨房。Sherman的母亲只能用花盆临时搭了一个小炭炉,用它煮了八年的豆子和米饭——这两样通常是他们唯一买得起的食物。

“当时的日子很艰苦,”Sherman说,“但我们很高兴也很感激中国收留了我们,否则我们也不可能活下来,我所有留在欧洲的亲戚后来都没能逃过被屠杀的厄运。”

 

Ruth puts on makeup in dormitory; makeshift concrete tables in a yard in front of dorm building

图左,当时还是少女的Ruth坐在父母在兆丰营(图右)的宿舍里,边化妆边和站在一旁的母亲Lucie Epstein交谈。上图和Sherman在上海期间的其他照片均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犹太大屠杀基金会1995年对Sherman的采访,点击此处查看完整访谈

不过,Sherman仍然很享受和朋友们在兆丰营里玩耍的美好时光,看着其他难民伙伴在院子里打棒球、和他们一起做音乐,或是在当地社区的大厅里观看难民排演的戏剧。她做着一份兼职,在一家难民开的小裁缝店里缝补衣领和扣眼。未婚夫手头宽裕的时候,他俩会和其他难民情侣一起去Mascot宾馆的屋顶花园消遣,或是去南京路上的百货店里逛逛。

“听Sherman夫人分享20世纪30和40年代的故事,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我在她的童年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大一学生卢芮琪说,“每当母亲要求Sherman做某件事情,或禁止她和别的男孩单独出去玩,她都会反驳说‘我就要做我想做的’。这些经历都令我感同身受。”

 “她的回答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记录在书页中的文字,更是一个人真切鲜活的人生经历。”

Students in classroom listen to Ruth on large TV screen

Sherman从加州伯班克的家中通过视频与身在中国、美国、越南的上纽大学生对话

“我觉得与亲历者交谈可以彻底改变学生看待历史的视角,因为遥远的历史忽然变成了触手可及之物,”Geppert教授说道。他通过美国的家人偶然结识了Sherman,“也许他们会发现,历史的真相比他们在课上学习的内容更简单,但也更加复杂。”

后来,Sherman居住的虹口地段在1943至1945年间成为日本人管辖的“无国籍难民”贫民区——主要居民是来自纳粹统治地区的犹太人。虽然许多历史资料都强调,日本政府对贫民区居民实行了残酷的管控政策,但据Sherman回忆,因为她所在营的居民活动大都靠由难民组成的“警察”管理,所以并未感受到严格的限制。卢芮琪和来自杭州的2024届学生查宇鸿等几位同学表示,这一细节反差令他们十分惊讶。

“Sherman夫人在贫民区生活期间,似乎丝毫未受到战争的影响,”查宇鸿说,“她说她看到‘日本军官常常殴打中国人’,但犹太人相对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这让我们看到了战争背后纷繁复杂的利益和关系。”

Geppert表示,这些意想不到的矛盾点展现了欧洲与其他地区之间复杂的跨文化关系。这也是“20世纪欧洲史”课程的关键主题之一。

“不论Sherman去到哪里,她作为一名德国犹太人的文化背景、态度和世界观都一直伴随着她和家人。她努力融入中国,后来又来到了美国,所以她的人生经历充分体现了欧洲与中国、欧洲与上海的关系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犹太人大屠杀的350万幸存者中(战前欧洲约有1000万犹太人),如今依然在世的仅有约40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数字日渐缩减。所以Geppert认为,能和像Sherman这样依然健在的幸存者直接交谈,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机会。

 

Ruth's name in bronze on Jewish refugees memorial wall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纪念墙上刻着Sherman在改随夫姓前的名字Ruth Epstein。墙上还刻着其他约2万名为躲避家乡的迫害和屠杀而来到上海寻求庇护的欧洲犹太人的名字。图片由Alexander Geppert提供

“这么多Sherman的家人即便搬去欧洲其他地方也惨遭杀害,听到这些,我更真切地感受到犹太人大屠杀的真实与惨烈。”2024届学生Caleb Dawson说道。他在美国的家中通过Zoom参加了这次活动。

“和Sherman夫人的交谈后,我很感恩接下来能去上海学习生活。在像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也将离开故土去往异国他乡,但幸运的是,这是我自主选择的结果,而非迫于求生的绝望无奈。”Dawson说。 

查宇鸿表示,Sherman的故事让他对自己在上海的角色有了不同的看法。“Sherman夫人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在上纽大这个国际化大家庭中,我们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已经或将经历一些磨难,但人性中爱的纽带永远不会消逝。当恶势力来临时,人们将不分种族国家,团结一心、共同抗敌。人性本善,……我们不应因历史原因对他人怀有成见。”

感谢Rebecca Gotlieb和David Sherman为本次课堂对话活动提供支持与协助。

小贴士:

上海纽约大学本科阶段开设12个专业(含19个方向),以及丰富的辅修专业,涵盖商学、计算机与工程、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各个领域。

世界史(综合人文)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在于跨文化领域的学习,充分利用历史、哲学、文学、宗教、电影和媒体、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强大师资,使学生了解亚、非、欧、美、大洋洲等的文化知识传统,运用多学科视角,掌握整套人文探究方法。学生可根据兴趣修读某一专题或跨学科领域的课程,完成专业学习。

专业课程含:

哲学基础 | 文学基础 |历史学基础 |艺术学基础 | 逻辑学 | 创意写作入门 | 亚洲电影大师 | 伊斯兰教性别与移民 | 中国当代艺术与新媒体 | 非洲文学中的性别与女性主义 | 科学哲学 |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 | 美国宪法与中国 | 全球太空时代 | 纽约城市历史 | 上海故事 | ……

点击了解世界史(综合人文)专业学生的故事。

2019届毕业生罗晓玥+2020届毕业生马海天:追寻太空时代名人足迹

2020届毕业生马海天:上纽大学子首获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奖学金

2018届毕业生张炜仑入选欧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

对话2018届毕业生刘令仪

2017届毕业生Mark West:设立行业标准,为艺术创造平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