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胃是有记忆的。
与好友分享家乡美食,算不算共享记忆?
10月28日至11月8日,上海纽约大学世界语言项目和中文项目合作举办了首届校园甜品节,围绕学校现设六大语言课程,从背后的文化出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六种甜品,供全校师生品尝。
甜品,是大大小小活动庆典上的常客,以食物之姿,让人们相聚。
短短两周时间,学校食堂里,法式可露丽、日式铜锣烧、中式红枣核桃糕、西班牙烤布丁、韩式蜂蜜饼干,以及中东和地中海地区最受欢迎的酥皮甜点“巴克拉瓦”轮番亮相,大家一饱口福。
美食之余,世界语言项目和中文项目通常还在每月举办不同语种的“对话之夜”,如汉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韩语和阿拉伯语。在与母语使用者及其他语言学习者的交谈互动中,提升语言能力,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除校内课程教授的语言以外,师生还有机会探索乌尔都语、印地语和俄语等语言。
语言项目老师们开办的甜品制作工坊,氛围轻松愉快。学生们在制作甜品的过程中,对世界语言项目及其课程有了更多了解。
上纽大中文初级组负责人、高级中文讲师夏苦说:“很多甜品的制作方法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家中祖祖辈辈都这么操作。如今,我们一起做甜品、分享甜品,这在无形之中,拉近了过去与现在的距离,让亲朋好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无论选修语言课程与否,她都鼓励大家参与活动。
韩语语言讲师Ji Young Chung认为,甜品节可以增进同窗情谊。“食物能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点又在许多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相聚于此,其意义不言而喻。”
甜品工作坊上,Chung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椪糖。作为韩国街头小吃,椪糖因热门韩剧《鱿鱼游戏》为世界所熟知。
“对很多韩国人来说,制作椪糖会勾起儿时的回忆,让人想起小时候,用针小心翼翼地在椪糖上刻出各种形状的样子。”她说,在过去,尤其是冬天,学校附近的小贩经常兜售这种由糖和小苏打制成的小吃。“如果孩子们能在椪糖上成功刻出形状,就能免费获得一个椪糖作为奖励。这样小小的成就,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大大的快乐。”
教室里,中文语言讲师赵辰晨和顾晓雅向学生们展示了冰皮月饼的制作过程。其工艺简单,适合家庭DIY。月饼——中秋节的标志性甜点,是家家户户阖家团圆的象征。赵老师说:“与亲人一起吃月饼、赏圆月,一直都是中秋节的宝贵传统。”
“我一直很喜欢看美食节目,因为味蕾牵动着心灵。”来自比利时的2028届学生Thomas Van Cleuvenbergen,在工作坊上第一次尝试制作红豆月饼。“我做的月饼又好看又好吃,超开心!”
他最喜欢的甜点是摩洛哥美食“羊角饼”(cornes de gazelle),他坦言这是一种“吃了就会心情很好的茶点”。“在摩洛哥,通常是一户人家做好几户的量,大家一起分享。”
2027届学生Aazam Razaali自幼在法国巴黎和马达加斯加的塔那那利佛生活。法式奶油布丁、马达加斯加面包(mofo gasy)和“妈妈牌”草莓酥,都是他的最爱。“我在马达加斯加时,妈妈常做的就是草莓酥。她在多伦多长大,马达加斯加于她而言是异乡。草莓酥是她童年生活的缩影,也成了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食物,对我俩来说都意义非凡。”
奋斗过后,如何奖励自己?来自广州的2027届学生李颖璇选择来一碗双皮奶。“高三那年,每次晚自习前,我都会点份双皮奶。边刷题边吃,软糯的牛奶冻入口即化,让‘学海无涯苦作舟’多了一份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