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艺术领域协作研究与实验 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正式亮相

gallery

2019年10月10日,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纽 ICA)推出常驻香港的艺术家、教育工作者郑波的新展“一枝黄花”。这标志着上海纽约大学美术馆沉寂两年后重新开馆,及其更名为“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后以全新身份正式亮相。展览“一枝黄花”共分为三部分,其中包括郑波与上海纽约大学成员共同创作的两个作品,突显了上纽ICA关注艺术领域的协作研究与实验。上纽ICA馆长暨“一枝黄花”策展人玄莲昊将艺术馆定位为一个真正的“研究中心”。在这里,人们不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欣赏艺术,更可以进行艺术创造、交流和评论。

《上海纽约大学汇刊》采访了玄莲昊和郑波,探讨上纽ICA的发展方向与此次开幕展览。

 

问:上海是亚洲的艺术中心之 一,考虑到这一背景以及作为一所大学的美术馆,您是如何定位上纽ICA的?

玄莲昊:上海有许多家出色的私立博物馆,商业画廊也在不断繁荣发展,但能让艺术家进行大胆尝试的艺术空间却不多。我们应给予艺术家空间让他们从某一作品或合作的初始理念中偏离出来,进行一些实验。

我们想要建立一个独特的跨学科、以研究为导向的艺术项目,这与上海纽约大学积极推动教育改革、研究创新以及公众参与的教育机构身份相符。对于合作的艺术家,上纽ICA都会问两个问题:“您目前正在创作的作品是什么?”“您的下一个作品是什么?”

 

gallery

展览现场:“一枝黄花”郑波个展。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2019。摄影:洪晓乐。

 

问:上海纽约大学为何重点关注当代艺术?

玄莲昊:当代艺术为我们提供了空间去创造一些难以预料的作品,也许作品的最终形态与我们最初的设想不同,也许公众的接受程度与预期不符。我们的生活与身份会在不同轨迹之间切换,当代艺术也游走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鼓励它对“夹缝”与“空隙”的探索,正是大学美术馆所应发挥的作用。

郑波:于我而言,艺术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空间去思考某一特定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难以定义但非常重要,需要我们穷尽各种方法、手段来思考应对。

 

问:能否介绍一下“一枝黄花”展览?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郑波:“一枝黄花”展览展出了我的两个作品——早前的系列短影像作品《蕨恋》(Pteridophilia)以及我为此次展览新创作的一幅素描画,此外还包括我与一群学生、哲学家、生态学家、景观设计师、 艺术家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工作坊活动中共同设计、创作出的花园设计项目《生态 - 社会主义园,上海纽约大学》。 ​

此次的展览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命名。加拿大一枝黄花可能是上海非常常见的一种杂草,它处在“植物界金字塔”的最底层,但无处不在。我希望人们在看完展览之后,可以注意到这些植物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并能改变自己的日​常习惯。

 

gallery

展览现场:郑波,《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七十二种关系》, 2019。摄影:洪晓乐。

 

问:为何选择艺术家郑波的作品作为上纽ICA开幕展?

玄莲昊:以艺术家郑波的作品开幕具有标志性意义,他的艺术实践与上纽ICA成为一个以研究为导向的实验场所的定位十分契合。郑波的作品理念和艺术实践也体现了与知识的另一种关系——他不自诩为专家,乐于做一个学习者而不是教导者。《生态 - 社会主义园,上海纽约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通过工作坊活动将不同的合作者聚集在一起,以平等的地位共同创作作品。

 

问:“一枝黄花”结束后,下一个展览是什么?

玄莲昊:“一枝黄花”展览启动了上纽ICA为期两年的艺术研究项目——“(看不见的)花园”。该项目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位艺术家进行合作。

“(看不见的)花园”项目在重点关注视觉艺术的同时,也会涵盖更广泛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感知力。这些作品将花园视作实验场所,来帮助人们重新思考、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艺术来探索人与自然共存的新形式。但我们不想让花园仅仅作为“展示自然”的一种审美形式,而是要探究意义生成的方法和过程,并通过展览重新构建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以及合作艺术家的更多信息,请前往:ica. shanghai.ny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