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毕业生 | 杨小寒:不一样的选择

 2019届毕业生杨小寒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四年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攻读金融学和数据科学专业的双学位,以及参与推动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公益事业。

杨小寒来自四川成都,高中就读于成都七中(林荫校区)。2017年,读大二的杨小寒,与同样热心公益的高中的学长学姐,共同创办了名为“林荫公益”的公益组织。该公益组织主要面向中国西南地区贫困家庭的高中生,为他们提供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

如今,该公益组织已运营两年,主要通过三个项目为贫困家庭高中生提供不同层面的教育机会。“其中一个是训练营,通常,我们会邀请50-70名成都周边贫困地区的高中生,参加由优秀大学生带领的覆盖商科、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学习组,”杨小寒介绍说。“很多同学对不同学科领域或大学专业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有很浅显的认识,有一位同学说想学经济学,是因为听说学这个专业可以赚钱,将来有钱了就能改善家乡的状况。”

作为商科组的导师,杨小寒会教同学们如何一步步撰写一份合格的商业计划,并鼓励他们策划创建自己的公司,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与沟通能力、激发创造力。让她颇为触动地是,同学们在撰写创建公司的方案时,多是出于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想法,“很多同学都关注环保,提出要创建垃圾分类回收的公司。虽然他们的商业想法还很稚嫩,但我很感动。”

 

yangxiaohan杨小寒(左一)与“林荫公益”第三届成才训练营项目的高中生
 

之所以会关注教育不均衡问题,还要从大一那年讲起。刚一入学,杨小寒便积极参与上海纽约大学提供的各种公益活动机会:她先是参加了学校与非营利性公益组织“铺路石”合作的远程视频英语教学项目,为四川乐山和河南鹿邑两所小学的四年级同学每周上一节英语课,坚持了一年,发现在英语教育资源上存在的地域差异;此后,她参加了学校的“院长基金社会公益服务项目”(DSS),去云南植树造林为滇金丝猴建立理想的栖息地。其间,她注意到,当地青壮年均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村中,这里的孩子无父母看管,即便想上学也要走很远的路。这两段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特别是在西南贫困地区,也由此促使她参与创建“林荫公益”。

当时负责“DSS”项目云南之行的带队老师江滢,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杨小寒,是在面试申请DSS项目的同学时。“作为刚入学的新生,她在回答面试问题时没有太多技巧,但有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江滢回忆道。“她说她在高中就知道上海纽约大学有一个DSS项目,也是因为这个公益项目非常吸引她,最终报考并来到上海纽约大学。她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有些紧张,但在说这段话时,眼神中是流露着光芒的。”

教学助理教授、全球奖学金项目主任Anna Kendrick,曾在杨小寒大一时给她带过“全球视野下的社会”的必修课,此后,无论是杨小寒前往纽约进行海外学习,还是回到上海继续学业研究与公益事业,两人一直保持紧密联系。“我很欣赏她的乐观、正义感,以及一直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所长推动社会的进步。”

除了校内组织的公益活动,杨小寒也关注让中国民间的公益力量走上国际舞台。大三寒假,她参加了联合国青年代表大会,希望能与来自全世界的青年领袖交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议题。在与联合国官员交流时,对方提到,很想聆听来自中国贫困地区学子的真实的声音,了解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yangxiaohan1

大三寒假,杨小寒参加了联合国青年代表大会

 

由此,杨小寒参与发起了“林荫公益”的另一个项目,带领从训练营选拔出的贫困学生参加联合国青年代表大会。“从那年暑假起,我们一共带领了五名贫困学生参加联合国会议。看到很多同龄人在如此大的平台上,积极推动全球性议题,同学们的触动很大。通过此次联合国之行,他们从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逐渐成长为想要帮助人的人。虽然能力与资源仍有限,但助人的种子埋在了心间。”

谈及为何一直热心公益事业,杨小寒说,对她来说,帮助他人是一个自然而然、非常愉悦的过程。“还有一个原因是,四川是一个地震多发省份,小学的时候我曾经历了一次地震,有亲戚家就在重灾区,他们获得了很多陌生人的无私帮助,也有很多志愿者参与救灾。从那时起,我就决心要成为志愿者中的一员。”

在学术事务部副主任耿欣悦的眼中,杨小寒是一位聪明、有想法的青年领袖,她能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技能与资源,和社会所需联系起来。她表示,上海纽约大学一直为同学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走出课堂,从不同层面探索融入上海以及中国。“这种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经历,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可能会推动他们未来的研究课题方向,”耿欣悦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成立了‘社区融入学习’项目,从而将学业课程与当地社区的利益与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对于公益事业的兴趣从很小就开始,并在本科期间得以坚定,对于学业方面的兴趣,杨小寒经历了一番探索。在选择了金融学专业后,现在,她通过数据科学的第二专业来实现自己的研究兴趣。

“刚入学,我不太确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一开始修读金融学的课程,是家长想让我试一下,我自己也愿意用大学四年系统地学习金融知识。”不过,大二、大三暑期在证券和金融公司实习后,杨小寒认识到自己不想在金融领域深耕。而决定将数据科学选为第二专业,得益于上海纽约大学通识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

“我修读数据科学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杨小寒回忆道。大一因为要修读一门科学核心基础课程,她修读了属于交互媒体艺术专业的交互实验室(Interaction Lab)课程,“这门课一部分涉及编程,一部分是布局电路,我发现,自己对编程的部分很感兴趣,用代码来实现一个想法,这真的很酷。”基于此,她在大二修读了“用编程模拟自然系统”(Nature of Code),进一步发掘了编程的乐趣,决心深入学习编程。

大三在纽约进行海外学习时,杨小寒学了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一门“编程和数据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 and Data Science)。“这门课的工作量挺大的,是全栈式的编程,会教我们网络爬虫、数据库构建、数据分析以及网页设计。通过系统地学习,我越来越沉迷于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也坚定了我把数据科学作为第二专业的想法。”

 

yangxiaohan2
在纽约海外学习期间,杨小寒(前排左三)修读了一门“大学荣誉领导力课程”(University Honors Leadership Course)。这门课上,老师带同学前往华盛顿特区参观最高法院并和法官交流


大四上学期回到上海纽约大学,通过“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这门课,杨小寒在Enric Junqué de Fortuny教授的指导下,与队友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演唱会定价、选址的研究项目,通过线性回归、梯度下降、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领域的模型,来更好地帮助独立音乐人确定演唱会价格与地点。除了课内课题,她也将数据分析应用到其他学科的科研中。作为研究助手,杨小寒也辅助工程学助理教授陈志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研究。

毕业后,杨小寒将回到家乡成都,参与“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的研究项目。“在这个智库,我会跟着国内大数据领域很有影响力的周涛教授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开题的一个项目是通过简历数据来研究性别平等问题。”

至于为何选择回成都发展,杨小寒说,主要原因是她对这个研究课题很感兴趣,大一在学“全球视野下的社会”时,就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讲性别平等议题,给她打下理论基础。“届时,我会跟着教授的博士生们一起做研究,进一步锻炼我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回成都也能方便我更好地兼顾‘林荫公益’的当地事务,现在,我们的成都团队比较缺人。”

Kendrick教授说,杨小寒将专业所学应用于未来的研究工作,并能兼顾家乡的公益事务,说明了她对公益事业所怀有的热忱,让她不惧怕去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也表明上海纽约大学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回馈社会的价值观。“祝愿小寒在未来的道路上,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勇气与智慧,来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还有不到两个月就要离开上海,杨小寒说她最怀念的是上海纽约大学开放包容的环境,“学校一直鼓励大家思考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校园氛围和教育理念,让我有勇气去做很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当初我读的是一所常规的大学,我应该还是那个随波逐流、不敢做出自己的决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