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麻省理工博士生到卡耐基梅隆助理教授,上纽创校生龚小月的这六年

在距离麻省理工学院(MIT)运筹学博士毕业还有半年的时候,上纽创校生龚小月收获了卡耐基梅隆大学(CMU)等多所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

多番斟酌后,这位才华横溢的上纽校友最终选择了人工智能领域世界排名第一的CMU,将于2023年秋季加入其商学院,展开新一段交叉学科的探索之旅,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在可持续化、供应链等问题中的算法设计和应用。

时光倒回十年前。

2013年,初创的上海纽约大学在龚小月的中学母校——华师大二附中举办了一场招生宣讲会,那场宣讲会给龚小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恰巧,当时华师大二附中的校长也十分看好上纽大,多次向龚小月力赞这所充满可能性的新大学。天时地利人和之下,龚小月决定报考,成为上纽招收的第一届本科生。此前,她已在母校拿到了清华大学的推优推荐名额。

在之后的十年里,她常常回想起当时那个决定,惊讶于十七八岁的自己竟然如此敢于冒险。但走过的路她都不后悔,“当时的我就是想要做有创造力的、有趣的事。”

本科四年,龚小月遵循自己的节奏和热爱,随心所欲地探索。她同时修读了荣誉数学和交互媒体艺术两个专业,以纽约大学最高绩点荣誉Summa Cum Laude毕业,获得了纽约大学校长奖和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奖。

大三和大四期间,她在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学习了一年半,进修了好几门研究生的课,还担任了纽约大学的数学学术协会主席。(编者注:在上海纽约大学,每位学生都“以世界为课堂”。本科生将前往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中的其他两所门户校园——纽约、阿布扎比和12个海外学习中心,进行至少一学期的学习,大四再回到上海完成学业。)

其实,在爱上数学前,吸引她的是上纽大的艺术专业,入学前的专业拟定,她选的是“交互媒体艺术”,入学后,才报名了数学专业。她说,“艺术和数学,为我的世界增加了不同轴向的宽广。”

大三时,她把自己大二修的一门交互媒体艺术课上的期末设计,发展成了一个智能空气净化项目。这一融合了数据科学、环境科学和工业设计的项目,先是斩获Autodesk在交互媒体艺术专业设立的智能家居设计奖,而后赢得2015年纽约大学“雷诺兹创变者挑战赛”最佳创业大奖。

2016年,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青年大会上,龚小月本人在会上展示项目进程和商业构想,并被非营利机构Resolution Project授予奖学金。

专业课之外,龚小月活跃于诸多的校内外社团活动、志愿者工作、实习和暑研项目中,在以色列、匈牙利和美国纽约度过了好几个暑假。

回忆起本科时光,她觉得大多数的日子都是充实、新奇、向前冲的。

之所以这么爱“折腾”,龚小月说是因为年轻的她对世界的运转很好奇,不论是抽象的、具象的,还是学术的。

“我自己并未仔细去琢磨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的联系,也没有试图将它们融合,但命运就是很神奇,默默地让数学和艺术,学术与商业,当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相辅相成地为我交织出了前路。”

喜悦的收获时分很快来临。

大四博士项目申请季,龚小月收到了十余所世界顶尖名校的数学或运筹学博士全奖offer,也是那年罗德学者在中国的14位最终候选人之一。深思熟虑后,她决定赴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运筹学博士,那是一门以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

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灵魂,在天才云集的MIT,如鱼得水。

博士六年,她绩点满分,多门课程得到A+,担任助教也评分优秀,在顶级期刊发表了论文。

与此同时,她对业界的好奇心也没有停止。读博期间,谷歌研究院、微软人工智能研究院、纽约顶级对冲基金公司D. E. Shaw,龚小月都去实习过。

插图组1

左:龚小月在埃及旅游
右上:龚小月(中)参加MIT舞蹈社表演
右下:龚小月挑战跳伞

 

除了上课、研究、教学、实习,她也爱玩,爱跳舞,爱画画,爱旅行。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不时会看一看毕业生的微信朋友圈,在俞校长的印象里,龚小月“能吃、爱‘玩’、善于学习,而且学得还不累”。俞校长说,能吃的孩子身体好,身体好才可能有别的一切。

插图3

龚小月(左六)和多位上纽大校友在波士顿与俞校长(中)聚餐

 

听到校长说她“能吃”,龚小月忍不住哈哈大笑表示赞同,她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强壮健康的身体和快乐最重要。

龚小月获得CMU等教职的喜讯传来,我们约她进行了一次两小时的跨洋聊天。我们好奇:一个极具天赋的年轻人是如何真正成长为一名创新型的人才?上纽、纽大、MIT三所优秀大学,如何共同塑造了她?阔别六年后回望上纽,她对母校有哪些新的感受?

以下,我们用自述的形式呈现上海纽约大学2017届校友龚小月的经历和思考。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月份,我拿到了卡耐基梅隆大学商学院和其他几所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的职位。

选择CMU有很多原因,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卡耐基梅隆大学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有全球领先的研究,有许多可能可以和我合作或对相关领域有共同兴趣的学者和学生。而且,匹兹堡比较宜居,我对这个学校的印象也很好。

我现在是学术道路的起步阶段,拿到tenure-track的教职,只是意味着我有评终身教职的资格,至于能不能获得终身教职,要再看六七年后。基本上所有在这个位置上的人都会有一定压力,我会努力做好我要做的事情,可如果最后没有得到终身教职的话,那到时候再说吧,人生还有很多条路。

你问我,被外界定义为优秀的人,会不会被“优秀”这个标签捆绑。

我只能说,所有人都要尽量尊重自己的选择和他人的选择。人不是工具,人是目的本身,人本身就是意义。这是康德提出的一个著名观念。我基于自己的理解,非常赞同这个观念。

如果为了满足他人对“优秀”的期望,做不想做的事,那是把自己当作了别人的工具。同样的,如果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个期望,做不想做的事,那也是把自己当作了自己的工具。

 

优秀的人,一样会迷茫

我在MIT度过了六年时光。要说我对MIT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是使命感。

学校本身和不少MIT学生、教授都有一种使命感。作为人类社会最幸运最有能力的群体之一,不少MIT的人会感觉自己或者学校肩负着突破人类认知前沿或者拓展人类能力的责任,希望能让全世界变好一点点。

当然也不是说MIT里,人人都有这种使命感,但学校总体有这个氛围。很多细节也可以体现出这种使命感,比如MIT的大量优质课程都有全程录像和教学资料公开在网上,目的就是把这些教育资源免费提供给全世界没有机会得到稀缺教育资源的所有人。

你问我有没有遭遇过迷茫。

当然有痛苦迷茫的时候。在做成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之前,我怎么知道能不能做成呢?读博期间有很多起起落落。这对于读博来说应该是很正常的。

如何走出这种迷茫痛苦的时期?

除了积极思考解决办法外,一方面尽量让自己被有爱和乐观的环境和人包围,去做喜欢的事,关注自己生命中幸运和幸福的事情。

另一方面,又要回到对“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理解上。自己不是自己的工具,不要过度强迫自己去做某些事。有些事不是一定要做成的,人生有很多种好的活法。

当然迷茫痛苦有很多种,我说的这些只能应对部分类型的迷茫痛苦。很多事情我也不知道答案。

 

上纽赋予了我什么?

当年来上纽是个冒险的决定,但是十七八岁的我不太在意风险,只在意我喜欢的地方。

首先,高中毕业时,我对整个世界好奇,上纽作为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学校,可以让我接触到很多迥异的文化和人。

其次,成为被寄予厚望的第一届学生,来创造这个学校的历史,是极酷的事情。

还有一个优势是学校人少。因为人少,所以每一届的学生之间无论什么专业基本都认识,人均资源和机会很多,想做什么都有比较大的可能,能去做,去做成。

比如说选专业。

我入学前报的是交互媒体艺术专业,后来因为入学数学摸底考试,我考得特别好,有一位完全不认识的数学系教授特意找到我,说我应该考虑报数学系。

我当时单纯就是觉得多学点难的数学挺好啊,正好不用浪费时间上简单的数学课,就同时报了数学专业。格外幸运的是,我们的数学教授都是特别好的教授,不少是纽约大学库朗研究所的著名教授。

这些大教授们为我们设计的课程系列,一步步把我们带入了高等数学的大门,让我们愈发深入地领略到数学的美,建立了一定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品位。

入学上纽之前的我,完全没有考虑过把数学作为专业,大三时我却已决定要追逐数学的美,攻读数学类博士学位。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在上纽,如果不是因为刚入学时那位数学教授热心特意联系了我,我可能完全不会走上这条路。

在大学里,各种事物,如果我产生了好奇,我即刻可以去尝试,时常就能找到资源,去做成它。

比如,我在上纽参与过一些计算机系的研究;对商科也有接触,因为很多朋友都是商科的;加入了上纽的女足队和女篮队;参与和组织了多次舞蹈表演,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

插图4

龚小月(前排中)在上纽女足队的合照

 

当初选择上纽是因为我的好奇,如愿以偿地,上纽没有压制我的好奇,为我和其他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让我可以自然生长。

插图5

龚小月(右一)与上纽女篮队队友

 

如果学弟学妹来问我如何过好在上纽四年,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多去尝试吧,敢想敢做,勇敢去做你想做的(无害的)事情。

本科是特别好的探索时期,探索世界和自我。很多资源已经在那儿了,如果你不争取,这些资源和机会对你来说就不存在。

另外,保持强壮健康的身体和快乐很重要。

 

我眼中的博雅教育

你让我谈谈我感受到的博雅教育,那我就基于自己的浅薄理解说一下。

本科阶段的博雅教育,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点奢侈的。在非常年轻还没有什么建树的时候,不以专业技能、赚钱、竞争为目的,单纯地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思考人类和社会的本质、意义、历史、未来等问题,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份“闲情逸致”。

但如果有这份“闲情逸致”的话,这种教育宝贵的地方在于,让年轻人有明确的时间去系统地思考人类和社会的本质和意义,较广泛地阅读世界历史上对人类思想进步有重大意义的各种学说和著作,去做学术讨论、写作、评说。

这些著作是人类在不同阶段思考的结晶,比如说我前面提到的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这些结晶不一定正确,但可以辅助年轻人对人和世界进行自己的系统的思考,在柴米油盐之外,建立比较自洽的世界观和哲学观。

这不是一下子少走几十年弯路嘛?哈哈。建立了比较自洽的世界观和哲学观,那么在做出一些人生选择的时候,会比较有可能做出以后也不后悔的决定吧。

我现在回看,度过的每一段时光,我都是喜欢的。本科阶段,两年半在上纽,一年半在纽大,四年里我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不断探索新事物,那是值得怀念的热血澎湃的年少时光。

 

欲推荐上纽大校友故事,欢迎发送邮件至shanghai.uc@nyu.edu